我养花四十多年。前20年中,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养些大红大绿的花草,意在茶余饭后或节假日,欣赏其姿色,品味其芬芳,以解身心疲惫和精神压力。后20年,在退休生活中养花,品赏之外,更引发了很多感悟。这些感悟虽然肤浅,于我却是新鲜的,却是别样的,是几十年执鞭于三尺讲台没能得到的。
养花的过程,是希望的循环过程,也是各所寄情的过程。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我们就希望小小的它能长得枝繁叶茂;当几粒花芽缀在嫩枝上时,我们就希望它快快地含苞开放;当迷人的鲜花绽放的时候,我们就希望它红颜永驻;当鲜花将要凋零时,我们又希望它结实丰硕;取下它的果实,我们便希望它安逸地早早冬眠;在数九严寒中,我们又殷切地期待它明春早早地醒来,迎接它生命的又一个轮回。养花可以寄情——因人而异的情。当春将归去时,人面桃花两相对,黛玉不是也寄情于奄奄落红吗?把个身处特殊环境,心怀无限伤痛的林姑娘,悲悲切切到了极至。而健康心理支配下的常态认知应该是:叶长叶落,花开花谢,是自然的规律。发芽长叶,是花们醒了;落叶飘飘,是花们要睡了;花开是它们要展示自己,花谢是它们倦了要卸妆了。我就是以这样的理性之悟,伴随着花们每一个轮回的全过程——寄殷殷希望于它们,寄欢欣满足于它们。
养花的过程,是哲理的领悟过程和心理的历练过程。前些年,我一直都在琢磨如何将一些早春花转化为年宵花。譬如长寿冠海棠和山茶——我最喜爱的木本花,在我们长江流域,花期是在二月末至四月底。我却想让它们能在春节期间开放,于是我在秋天就将它们搬进室内,加施多种磷钾肥进行“催花”,入冬后就让它们随人们烤电暖器——因为我在网上查了,“促花”的重要条件是保证环境温度。实实可悲,在我的作弄下,春节未至,花已逝去!我到本地花店讨教,店主告诉我,除专业人士外,在没有大棚的情况下,没有专门的控温控湿设备,一般人是不容易让植物提前开花的。
哦,生命的轨迹,原来是不可以随便更动的;事物的规律,也不是你可以任意违背的。瓜熟蒂才落,时到花自开,拔苗不能助长。所以,养花能磨砺我们的韧度和耐力,提高我们的心智和悟性,从而达到“无为而为”“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境界。
养花的过程,也是情操的陶冶过程。我想,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王羲之深爱兰,林逋酷爱梅,他们定然是在养花观花的过程中,陶冶出了他们如菊如莲如兰如梅的高尚情操,以致他们在为官治学的生涯中,在人生的逆境中,坚守了他们清廉高洁的节操底线,留下了他们辉耀千古的人格口碑和文化瑰宝。
我们常人之于花,有先贤之至爱,无先贤之彻悟。我在网上购花时,偶尔看到有些苗木基地的花农将大盆大盆的鲜花摔在地下,还用力践踏。围观者问其故,他们说这些花再廉价都卖不出,不如毁了它,不如卖给人家喂牛羊。这虽然是花农们一种炒作物价的广告手段,但我想,花农们对花的爱是完全基于对花的所求,而且求远大于爱,有什么陶冶就远不在其中了——这当然无可非议,因为人们都要以各种方式求得生存。我在网上花友吧看到的另一种情形,倒是值得称赞:新年刚过,有些花友将花店处理抛弃的一些蝴蝶兰捡回家,精心修剪后栽植在自家的花圃,到快要开花时就送给亲人朋友。他们的那种专注与高兴,那种成就感和贡献感,是一般人不能体会到的。他们对花卉没有多少索取,倒是出于深深的喜爱和小小的怜悯。他们觉得弃花无语,花开有声。他们觉得“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他们觉得,给予比索取要高尚得太多。——其实,天下所有惜花人,原本就如花一般!
养花,物质的付出不少,精神的收获多多。这二者永远是超等量的代换。
(作者简介:杨德春,湖北省松滋市街河市镇向上中学退休教师,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松滋市作家协会会员,松滋市东方书院特聘撰稿人,出版有50万字诗文集《红尘过往》)
编辑:张启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