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衣锦还乡”之观感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4-08-04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李志远】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别误会,这不是我个人的观感,而是多数百姓的观感——

历代的官员、阔人,大都热衷于衣锦还乡。其用意,无非是向百姓炫耀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是风风光光的成功人士”……

而实际上,衣锦还乡者,往往仅是自我感觉良好而已,却不知多数百姓的观感,与他们的自我感觉,相差十万八千里。

根据看到和听到的各方面情况,综合分析研究一下,便会一目了然。百姓对衣锦还乡者的观感,不妨用羡慕、嫉妒、恨来概括,其中,嫉妒、恨的占比,呈现绝对优势。

先看看羡慕的情况。有些人,见了衣锦还乡者,顿生羡慕之感:啧啧!瞧人家,真是出人头地了!多威风、多带劲!咱什么时候才能赶上人家呀?咱得见贤思齐呀,虚心学习呀,争取早日也能这样才好……”不过,如此虔诚的羡慕者,毕竟寥若晨星。

再看看嫉妒的情况。见了衣锦还乡者,头也不抬,只是歪着脖子斜视过去,然后,很不服气地悄悄说:哼!哼哼!什么玩意儿!老天爷瞎了眼,怎么让你这小子上去了呢!你那两下子,谁还不明白!你能吃几碗干饭,自己还不清楚吗?显摆什么呀,抖擞什么呀,讨厌!恶心!黑乌鸦穿了华丽外衣,换了马甲,就能变成金凤凰吗?开什么国际玩笑!你八九不离十,是走歪门邪道混上去的,而论真才实学,给我提鞋都不配!如此嫉妒的人,却多如牛毛。

最后看看的情况。见了衣锦还乡者,撇嘴、咬牙、吐唾沫,愤愤然。扭头便破口大骂:这家伙,从小就不是个好东西,偷鸡摸狗、坑蒙拐骗,全占了。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长大了也不会是什么好鸟儿。如今头上的光环,断然来路不正!有道是,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全报。走着瞧!别看你现在占了高枝儿,耀武扬威,好像很风光,但好景不长,迟早会被人用竹竿捅下来的。你逃不出爬得高,摔得重的千古铁律。到那时,才是你哭天抹泪的时候,也才是人们拍手称快的时候!如此恨之者,也相当不少。

那么多的嫉妒、恨,多数百姓的观感,充分说明,一些人衣锦还乡的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关键一条是,太过张扬,而缺乏低调做人的应有涵养。当然,实事求是地讲,衣锦还乡者中,也有的是通过自己诚实劳动和真才实学得来的光环。即使如此,衣锦还乡也不可取。更别说那些靠不正当手段换来的所谓光环者了。

我想,如果有更多的人了解多数百姓的观感,并懂得相关道理,那么,今后衣锦还乡者就会大大减少,与此同时,也就大大减少了人们的不平、不满、不服心理和情绪。事实上,成熟的谷穗,总是垂着的。成熟的人,总是低调的。低调的人,总是被尊重的。而低调、尊重,良性循环,彼此心平气和,和谐相处,相安无事,那该多好!


(作者简介: 李志远,网名司马一夫,军休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1722日出生在河北省栾城县一个小农村,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参军入伍,退休前是正师、大校。主要写杂文、散文,也写诗歌。曾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杂文月刊》《唐山晚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军内外几十家报刊发表千余篇作品。已出版《包含香味的玫瑰》《观钓偶感》《另类公道》《幽默与遐想》《人生碎片》《一枝一叶总关情》《灯下杂想》《李志远杂文选》等文集。曾获《人民日报》“金台奖”等几十个奖项)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