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朋友批评我写的东西不够深刻,他还说再平淡的人与事都可以写出深刻来。连续几个夜晚,我辗转反侧,思考着“深刻”二字,但也没能想明白。就在此时,我读到了梁军先生的文学作品集《洈水湖之梦》,恍然大悟,“深刻”并非那么高深莫测,“深刻”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
梁军是我家乡电视台的台柱子。我记不清曾经与他是否有过当面交流,但这已无关紧要,读书与写读后感也是一种交流,何况在科技发达的当下,交流有了更多方式。
《洈水湖之梦》由两部分组成:散文随笔、杂文时评。前者写的是身边的人与事,母亲、大哥、大姐以及一面之缘的姑娘,新浪博友、剃头师傅、新闻战友以及失去联系的紫薇妹儿,读起来仿佛清风拂面,用央视高级编辑赵仙泉博士的评价说,“乡土气息浓郁,生活味道很足”,“人物素描,活灵活现,如在眼前;乡情抒发,如同原浆酒那样醇厚”。
后者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不亦快哉!万物互联,信息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体量生成与爆炸。相比而言,观点少之又少,思想就更显稀缺。梁军兄坚守杂文阵地,笔耕不辍,实在叫人佩服。我也是一名写字者,敲了几百万字,深知写字之艰辛,字越来越不值钱,又耗费体力脑力,还易引发莫名的风险。我没有和梁军兄探讨他的创作动力,读他的文章,便能感觉出他的守望源自对生命的敬畏,对文字的热忱。
我们总说要接地气,但身体力行的人又有多少。作为一名媒体人,梁军真正做到了“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所以他的文章很自然地“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我们追求深刻,首先得拥抱实实在在的生活。
一次在微信群里,梁军抛出观点:“文章得先有吸引力,再谈感染力、影响力、传承力。”我把这个“吸引力”理解为观照现实、贴近生活、触动心灵,并非哗众取宠、刺激感官。 那些阅读数达10万+的所谓“爆文”,大多数会消散得无影无踪。而在不起眼的角落里,一些干净、纯粹的文字,会慢慢地开花,即便不广为人知,也会在遇到它的读者的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洈水湖之梦》描绘了一幅鄂西南、湘北交会处的风情长卷。它让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我也再一次相信民间的力量:真正的美女在民间,清新脱俗,纯真可人;真正的美食在民间,营养健康,回味无穷;真正的高手在民间,深藏不露,闲适自在。
那么,“深刻”又有什么呢?我想,朋友是希望我在见解、视野和情怀方面有更大的提升,而这种修炼必须融入热气腾腾的生活,否则你去追求深邃或深远只是一场空。这就好比内功心法不得要领就去练习至上武功,要么走火入魔,要么裹足不前。
梁军兄穿行于田间地头20多年,且行且思且记,这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我衷心祝福他用这些天然的好料,创造出皇皇大著与经典之作。
作者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支点》杂志副总编辑
本文编辑: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