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说不清/一束麦芒/渺小到什么程度/谁也道不明/一束麦芒/尖锐到什么程度/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一束麦芒于农夫/刻骨铭心到什么程度/我的命运之蝶/在夏日正午/衔起一束麦子的光芒/十分艰难地起飞”
这是大冶市还地桥镇农民诗人刘国平新近发表在《湖北日报》“东湖”副刊上的一首短诗。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13行,寥寥83个字,却情感朴素,意蕴浓厚,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麦芒”既是一种庄稼物象,也是一种农民形象,细细品味,你会发现,这当中还有诗人的形象在其内。作为一种庄稼的形象,“麦芒”虽然“渺小”,虽然普通,但成片的麦芒不仅能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还能给人一种心理上的保障和心灵上的慰藉,让人感到踏实,对丰收充满希望。作为农民的象征,麦芒虽然形象朴拙,但同样不乏自尊、不乏个性,谁如果想贬低它,伤害它,先看看它“尖锐”的芒刺。作为诗人自身的一种形象,他承认自己平凡,承认自己普通,但他从来都不卑不亢,虽然环境不好、道路艰难,但他始终不乏理想、不乏信念,而且坚强不屈。他希望自己是一只麦芒中的蝴蝶,能够借助自己小小的翅膀,衔起麦子的光芒飞得更高。
综观全诗,作者先从“麦芒”这一具象着笔,然后抽象出农民这一形象,最后又诗化成诗人自己,实现了“物我同镜”、情景交融。在具体写法上,诗的前九句采用传统诗歌中的重章复沓手法,制造了一种回环效果,形成了一种节奏美;后四句在前九句写庄稼形象、农民形象的基础上,将作者形象融入其中,既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和意蕴,同时也使诗歌的思想意境得到大幅度升华。整首诗以描述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看似简单,其实醇厚。
不难看出,作者的心是简单的,尽管诗里头有麦芒的形象,有农民的形象,有诗人自己的形象,但还是“由物及人,由人及我”,这是一种最常见、最方便的思维方式,也是一颗非常“简单的心”。
“简单”和“朴素”既是刘国平诗歌的特点,也是他心性的体现、做人的风格。刘国平在谈到他写诗的体会时曾说:“我写诗很简单,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母亲割稻子、田间飞来一只蝴蝶我都能写。”
刘国平出身农民家庭,读到高一的时候,因为父亲患病、家里贫困,便辍学务农一直到现在。他的生活和经历,决定了他生性质朴,心思简单。然而,他的简单反映在创作上,更多的不是单一刻板,而是清新、朴素、自然,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艺术原生态。
刘国平喜欢用简短的诗歌形式,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一特点,在他的其他诗作中也能找到很好的印证。例如前不久在《黄石日报》上发表的《汗珠》也是这样,整首诗也只有14行,通过重章复沓、一唱三叹的方式,描绘了“汗珠”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汗珠”的朴素理解。
编辑:杨东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