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谢亮兄诗集《擦肩而过》读后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9-0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陵少】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第一次见谢亮兄,是去年端午诗会的时候,其人浓眉大眼,干净爽朗,很有点北方人的气质,虽匆匆一晤,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与章池兄聊起,得知其一直扎根于松滋,从事散文、诗歌创作,心中甚是钦佩,后受其嘱托,希望我能够为其诗集《擦肩而过》写篇文章,这让我着实惴惴不安,心中惶恐。

  评论谈不上,但是作为我自己,是很愿意和荆州本地的诗人朋友们一起,聊诗歌的创作,聊聊我自己关于诗歌的理解和思考,下面我就想结合自己读《擦肩而过》这本集子的体会,初步谈两个观念:

  一、 诗歌的生活来源,或者是写什么?

  诗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又必须要高于生活,纯粹的记录和呈现,我个人认为,都不是诗。对于诗人来说,写诗,就应该是找到诗歌的切入点,将自己带入其中,用语言实现环境与情绪的转换,将自己独特的体验、独特的发现呈现出来,就应该是从生活中挖掘和萃取出诗意,用诗的语言传递给读者。

  生活中到处都有诗,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发现,都能写出诗来。对于很多刚写诗的朋友来说,诗是美与生活的邂逅,但是作为一名优秀诗人,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挖掘能力,从生活中发现诗,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画面,进行诗学处理,拭去其中非诗的痕迹,让它变成优秀的作品。

  谢亮兄的诗歌应该说具备了这样的品质,取材比较宽泛,都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有对低层的关注,有对松滋人文景观的歌颂,有对亲情的记录,不局限于小的情怀,这点颇为难得,比如说:

  《多像我老爸呀》

  北风不停地敲打着窗户

  他还和夏天的晚上一样,在床上

  翻跟头,劈叉

  背诵着刚刚学会的歌谣

  我用手臂拥抱他,让他安睡

  他却像一条鱼

  左冲右突

  当他睡着了,我用肚皮给他暖脚

  拿毛衣塞住棉被的缝隙

  用手探视他的后背是否有汗

 

  多像我老爸呀

  一直以来

  在我跌跌撞撞的路上,为我

  拍掉身上的

  尘土

 

 

  《老莲蓬》

  年轻的时候

  你用一朵花的方式,爱着一切

  譬如阳光

  还有一粒粒露珠

  在花的世界,你的微笑

  繁茂着满塘的芬芳

 

  年老的时候

  秋风正寒,你垂下头

  等待着,涉水而来的少女

  采摘

 

  你是深秋的一支火炬

  敞开胸怀燃烧,只为来年

  滚滚红尘中

  那片轮回着的

  花海

 

  《桂花树遗址》

  一只鸟在天上飞,一只鸟

  左边的翅膀挨着公安县

  右边的翅膀靠在松滋市

  它说着荆楚大地的方言

  说着我们都懂的家乡话

 

  新翻的泥土,酝酿着春耕的气息

  油菜花已发怒,不分此岸彼岸

  摆渡的人,在江边

  凝望着对岸的游人

  和缓缓的流水

 

  远方,升起了缕缕炊烟

  牵出了叮叮当当打磨石器的声音

  我们走得很快,走得很远

  却走不出那些钻孔、绘图的

  盆盆罐罐

 

  一只鸟在天上飞,一只鸟

  用轻盈的身姿

  测量着沉重的土地

 

  《多像我老爸呀》写亲情,是写儿子也是写老爸,《老莲蓬》

  写爱情,也是写母亲,《桂花树遗址》,写故土,也是写乡情,都各具特色。

  二、 如何去写,或者是怎么写?

  谢亮兄的这本《擦肩而过》,在读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面对他所提供的题材,我应该如何去写?边读,我边做了一些标注,读完之后,我总结了一下,共有4个方面值得我们去思考:

  1、 语言问题

  诗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问题,最终是语言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组织我们的语言,让它纯粹,让它发光,让它产生温度,让它具有张力,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必须自觉地去解决的问题。

  1) 语言的纯度

  楚国大文学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曾经说过:“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诗歌其实就是东家之子,我们必须反复地锤炼我们语言,就像打铁一样,不断地锤炼,淬火,去掉里面的杂质,去掉非诗的成份,来保持它的纯度,让它纯粹。同样,我们以《多像我老爸呀》为例,里面第一句的“地”字,第四句的“着”字,像这种可去可不去的辅助词,我个人的观念是一定要去掉。

  2) 语境

  解决语言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要解决语境的问题,也就是说你的语言应该是为环境服务,并与环境融为一体的,不能跟环境游离,不能与环境格格不入。

  同时语境,其实也是可以通过语言来进行转换的,我们通过不同的文字,不同的语速,是可以实现语境和心情的转换的。比如说涉及到叙述的,文字就要求干净,准确,快速,涉及到抒情的,自然就会转到低缓,柔和。

  整体来说,谢亮兄的诗歌偏于抒情,节奏比较缓慢,建议可以多进行一些快语速的训练,让语境更加有层次,更加丰富。

  3) 语言的张力

  语言的张力从哪里来?它一定是通过对语言的对比,对峙,碰撞,摩擦,扭曲,变形处理来产生的。

  从谢亮兄的这本集子来看,写得中规中矩,但也有漂亮的句子,比如:《老莲蓬》里,“年轻的时候/你用一朵花的方式,爱着一切”, “年老的时候/秋风正寒,你垂下头”这一组对比,就非常漂亮,诗的张力就从这里产生。

  4) 语言的准确性

  关于语言的问题,最后我想谈一谈语言的准确性,对于对自己要求严格的诗人,可能一辈子都在寻找一种最合适的表达,一个最准确的词语。

  对于语言的准确性,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认为是可有可无的问题,必须要力求找到那个唯一的表达,在这上面,我愿与谢亮兄共勉。

  2、 结构问题

  其实,我自己是不太愿意谈结构的问题,诗歌虽然有的简洁,有的繁复,但都还是有结构的,有了结构,你才可以构建你诗歌的大厦,组织你的语言,从哪里进去,再从哪里出来。

  谢亮兄的诗歌结构,过于简单,受传统抒情诗歌的影响过深,基本上都是一种对称结构,比如说:《多像我老爸呀》,就是从物到他,到我,再到他;《老莲蓬》,则是:从年轻,到年老,再到你;《桂花树遗址》,则是:从鸟进,到物,到我,再从鸟出去。这些可能谢亮兄不一定意识到了,希望谢亮兄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去从别人的结构中,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3、 思维方式或者想象力

  想象力是诗歌的翅膀,一首没有想象力的诗歌注定是平庸的。如何为诗歌插上想象的翅膀,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在寻找和追求的。

  个人认为,要想获得想象力,首先还在于思维方式的打开,我们应该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尤其是对经典作品,优秀诗人的作品的跟踪阅读,来打开自己的视野,从他们的表达方式上,来获得启发和启迪,再通过大量的训练,来进行稳定和巩固。

  4、 留白的处理

  一首好的诗歌,一定是要留给读者想象空间的,就像中国山水画一样,有留白处理,让读者能够常读常新,每次读都能有新的发现。就像西娃曾经说过的那样:一首诗,你看到的可能只是浮在冰层上的1/8,还有7/8我可能把它藏在冰下。

  有时候,一首诗可能就是要把你最想表达的东西藏起来,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文本来看:

  《多像我老爸呀》

  北风不停敲打窗户

  他还和夏天的晚上一样,在床上

  翻跟头,劈叉

  背诵刚刚学会的歌谣

  我用手臂拥抱他,让他安睡

  他却像一条鱼

  左冲右突

  当他睡着了,我用肚皮给他暖脚

  拿毛衣塞住棉被的缝隙

  用手探视他的后背是否有汗

 

  多像我老爸呀

  一直以来

  在我跌跌撞撞的路上

 

  在这里,我把最后“为我/拍掉身上的/尘土”去掉了,留下空白,我认为,在这里,更加有效。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说得不对的地方,请谢亮兄多原谅。

 

  2017.5.8于荆州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