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仰视星空,捕捉“疏影”——摭谈《星空疏影》的写作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6-0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郑令琼】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郑令琼谈创作体会

  首先,我诚挚地感谢市杂文学会和《山鸣》杂志社,举办了这次我的文集《星空疏影》研讨会;同时,十分感谢各位领导、各位文友,在百忙中拨冗参加今天的会议。对文化的重视和热爱,让我们今天聚合在一起,我真诚地希望:大家能毫无顾忌地对我的作品指瑕、雅正;并且,通过今天的会议,能够为本市文友们繁荣创作、弘扬文化,产生积极的作用。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写作历程。

  就我本人来说,我自幼并没有多少写作兴趣。因为我知道,写作需要丰厚的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而且,就如“诗有别才”一样,写作也需要特别的天赋。所以,走进教师行列,我只是踏踏实实地研究教学,希望做一名被学生喜欢、被同行认可的普通教师。我的追求,仅此而已。

  也许,我在读书阶段对人文知识的孜孜以求,不知不觉助推我走上了写作之路。我在中师两年、高师函授四年的学习中,学习是勤奋的,语文成绩一直是松滋同届学友第一。荆州师专编印的毕业纪念册,松滋学员班中只有我的一篇文章被收入。从小学到高师学习成绩好,这是我唯一有点自豪的资本。因了这点根基,我逐渐进入大会发言、自由写作的境地。感谢当年的挚友王世发,是他鼓励我写作教研文章,帮助我联系各地杂志发表文章、参编书刊,成为多个报刊的编委、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在他和特级教师余映潮的关照下,我创办了学校的雏凤文学社,推荐社员作品在各地发表。我亲自指导和修改的社员作品,就曾发表在全国40多种期刊中。

  可是,从教研文章到报告文学、文化游记、杂文、文学评论等文学体裁的写作,完全是经历使然,我自己连想都没有想过。

  那年,凭着几十种报刊书籍的教研文章,我免试走进民办学校,很快被办学人选入管理岗位。民办学校需要自我宣传,大都办有校报,我自然成为主要笔杆子之一。老板们看中了我的笔头子,对外宣传总是要我执笔。《中国改革报》《光明日报》《每日新报》《今晚报》等大报,以及《旅游导报》《武汉工商报》《黄石日报》《大楚晚报》《荆州日报》《荆州晚报》等几十种行业性、地方性报刊,都发表过我的通讯。我对教研的积累,在通讯类报道中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记得《武汉工人报》《中国改革报》的几位记者,都曾谦虚地对我说过,他们读了我的文章,感到自愧弗如。当然,写教育类文章,我应当比他们有优势。我和记者们一直相处友好,从没有文人相轻的隔膜。2009年,我在湖北日报发表乡镇党建通讯24篇,挣得稿费近万元,其中报道省总工会的长篇通讯,占了整整一个版面。

  渐渐地,我习惯了追踪成功者的足迹,探索英模人物或是先进单位的活动轨迹。仰视群星璀璨的星空,捕捉流星划过的几缕疏影,成为我的一种兴趣,一种癖好。观察渐多,写作也就渐多。

  通讯是报告文学的一种。报告文学这个名词的含义有宽有窄,好几千字甚至万字以上的长篇通讯一定是报告文学,三四千字以内的一般就叫做通讯。报告文学的写作,一定是纪实的,主要事实不能虚构。某些细节是否可以虚构,至今尚有争议。其实,通讯写作也不是完全没有虚构的,许多细节当事人已经忘了,而写作又不能不表达,虚构于是难免了。同时,报告文学必须具有文学性,形象性、抒情性是文学性的基本特征,报告文学的写作也应当力求描绘生动,以情动人。我从2007年起,开始大量写作狭义的报告文学,一是发表在《中国艺术家》杂志中,二是出版了《金松之荣》一书。这些作品,单篇少则五六千字,多则两三万字。

  后来,承蒙杨东鲁先生、李仁荣先生等人的抬爱,我成为《松滋作家·松滋报告》和《松滋论坛》的签约作家,写作人物、事件、概貌等通讯,总量超过百篇以上。其中,杨林市专集、斯家场专集、民政局专集等,分别收入我的文章6-8篇。后来,经杨东鲁先生举荐,我们去浙江省杭州市采访,我写成2万余字关于教育、近2万字关于治水的报告文学各一篇。后来,我又应邀到福建宁德市采访半个多月,获得资料数百万字,可惜武大出版社因为经费问题,最终取消了为宁德市出一本大书的计划。因为写作,主编陶先生与我结成莫逆之交,至今交谈极为密切。

  在管理民办学校和采写报告文学之类的文章时,我的足迹北到承德、山海关,南到海南岛,西到西藏日喀则,东到日本长崎岛。浏览自然风光不是目的,寻访历史文化才是本初。稍有余暇,我便写作文化游记,前后发表了10来篇。同时,借助对文章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哲学、美学的理解,我也写了一些评论文章,参编了几本关于写作的书籍。

  就我个人阅历来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种人,品万种味,我基本做到了。我经历过坎坷,也享受过荣誉;有过艰苦的努力,也有欣慰的收获。人生不可能完美,但是我的为文之路仍将继续。

  下面谈谈我对写作报告文学的几点浅见。

  1、运用“破壁”艺术,营造采访氛围。我采写过的人物超过百人,大到高等院校院长,小到乡镇企业家;曾在解放军总装备部乔泰阳将军家里喝茶合影,也和世界顶尖杂技演员蔡淑慈等著名艺术家多次进餐叙话。和从不相识的采访对象尤其是官位显赫、誉满全球的采访对象相交,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我总是事先有所准备,从书刊、网络和知情人那里获得一些情况,在心里列好采访提纲,斟酌语言语气,和对方进行交谈。

  记得那次采访荣获全球杂技界最高荣誉“法兰西总统奖”的蔡淑慈,她先是电话里婉拒和我见面,说是写她的文章已经很多很多了,她不需要被报刊宣传。我向她详细介绍了中国艺术家杂志的权威性,表达了对她的倾慕之情,她才勉强同意见我。见面后,我先是赞扬她显赫的艺术成就,然后很有礼貌地说明我的采访意图,消除了她的顾虑。她请我吃了午饭,又让我陪她回到家中,取出几十种报纸给我看,那是全世界各国的报纸,上面都有她演出、获奖的玉照。我用相机拍下了几篇中文报道,然后询问了她的一些近况,做好记录。后来把文章初稿给她审查,她表示很满意,文章很快就顺利发表了。

  星海音乐学院院长蔡松琦,中国共青团团歌的曲作者、为60多部电影谱过曲的著名作曲家雷雨声,杨钰莹、陈思思、张也等歌星的老师吴颂今,第九届电视金鹰奖《公关小姐》中咪咪小姐的扮演者朱景芳,都在我运用破壁艺术后,愉快地接受了我的采访,主动为我提供了相关文字和照片,有的人甚至至今和我保持着密切联系。

  2、挖掘美好品质,阐发正思正能。我的采访,从来没有捕捉奇闻异事、吸引眼球的企图。我觉得,无论怎样看待当今社会,勤奋、坚韧、智慧、宽容、争先、向上等精神品质,始终是主流。作者诉诸笔下的,应当是值得人们赞扬和传承的那些方面。揭露黑暗、抨击时弊固然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只有赤裸裸的揭露,而没有显示恶有恶报的结果,那会让人觉得社会黑暗、人性险恶,对前途失去信心。

  我所采访的,都是本行业本地域很有成就的人,真实地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揭示他们取得成就的原因,是我写作的目的。我对采访对象的提问,总是围绕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工作的想法和做法、取得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尤其是他们在工作中碰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困难转化危局,更是我采访时努力挖掘的内容。我从不打探采访对象的隐私,除非他们自愿告诉我家人的误解或理解、反对或支持等。我对那些自诩为星探、专门偷拍明星穿衣吃饭、和谁聊天住宾馆的无聊之人,向来嗤之以鼻。我认为,之所以有些青年对明星生日、爱人、家庭了若指掌,却不知袁隆平、屠呦呦有什么成就,都是被无聊的星探和娱记误导了眼光和思想意识的。一个真正写作的人,一定不屑于描述明星的私生活,而会通过文字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褒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折射出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大量采访,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一个人能有所成就,自身的努力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完全脱离社会条件的个人奋斗,是很难有什么结果的。比如,当年废除考试,推荐工农兵子女上大学,多少人靠走后门进了大学,多少天赋资质优良但没有关系的青少年只能荒废在山野之间。我坚信时势造英雄,国家的政策法规,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所在地区的民情风俗,都会深刻地影响人。有些人之所以成功,是他们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利用了各种可以利用的条件。如果没有适宜的社会土壤,无论个人的品质多么优良,也很难取得显赫的、持久的成就。所以,我的报告文学,总是把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既突出个人的品质,也讴歌伟大的时代。

  3、精心雕琢语言,努力尝试创新。一个写作的人,必须有比较坚实的语言基本功。我很欣赏那些语言准确、流畅、简洁的作品,不喜欢那些故弄玄虚、刻意炫耀、卖弄辞藻的作品。如果舍不得在语言上“吟安一个字,捻断几根须”,作品就不会有艺术空白,不能给人留下咀嚼回味的空间。即使生动的描写,用词也不能啰里啰嗦,更不能词不达意。我最欣赏的是报告文学的大师徐迟,他描写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李四光,仅仅用了“海水溢浪,映上晴窗”八个字,用字多么俭省,描绘多么生动。也许有的人会认为,描绘性文字少了,文章的生动性就不够,我确实从来没有大段的情景描绘或人物描写,可是,我的文章造语简洁而不乏生动,受到了许多报刊主编的喜爱,因此邀请我续写了一些文章,或者参编了一些书籍。这一点,也让我感到很欣慰。

  写作是一种不容许落人窠臼的活动,必须常写常新,避免雷同。每写一篇文章,尤其是写那些别人已写过多次的个人或单位,我都会反复思考,究竟从哪个方面写出新意来?或者结构创新,比如开头不同,结尾不同,层次划分不同,衔接过渡不同;或者语言创新,遣词造句方法不同,比喻拟人角度不同,长句短句方式不同;或者人称创新,在你、我、他三种人称中变化一下叙事方式;或者内容创新,体现一种新的主题等等。创新是永无止境的,文字的组合方式更是无穷无尽。我所写过的近千篇文章,绝没有相同相似的开篇语言,也不会有语言雷同的结尾。也许不一定每篇文章都能让读者满意,可是,追求创新的愿望我从来没有淡化过。

  新星耀空,人才辈出,写作还会继续。尽管,我没有成为作家的初心,编印《星空疏影》这本书也绝非为了出名,只是为了纪念。但是,我毕竟写了上千篇文章,公开发表的粗略算来也有600余篇,难免精芜并存,泥沙俱下,不尽人意之处一定数不胜数。况且,作者与读者的见解不可能完全一致,每个人的审美观念也会各有不同。我愿意洗耳恭听各位领导、各位文友的批评,并将在今后的写作中汲取此前的教训,争取把文章写得更好。

  再次衷心感谢各位的关注和批评!

 

 

  (作者为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杂文》编委,出版有文集《星空疏影》)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