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谈:为网络文学真正名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7-2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 栩】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我国的网络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8年。1969年出生的台湾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博士蔡智恒在3月22日写下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并发表于网络。《第一次亲密接触》则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部网络小说。2017年12月19日,中国作家协会正式成立网络文学中心。网络文学用了20年的时间,从“杂牌军”终于“转正”了。

  网络文学前期给人的印象就是:低俗。那个时候,纸质媒介还没有被时代大潮所击溃,还是有多数人会选择通过实体杂志、报纸等纸质媒介去阅读,只有一小部分人选择通过网络阅读,而他们在其他人眼里就是异类。加之当时网络文学门槛较低、缺乏管理,被各种低俗、黄暴等内容充斥着,称之为“精神鸦片”毫不为过。

  网络文学发展到了中期也就是2006年后,迎来了一次井喷式发展,诸多传统题材焕发新生机,新新题材也横空出世。有新人来就有旧人走,90年代的炙手可热的武侠题材逐渐没落。中国作家协会也一改之前的态度,开始收纳了一部分网络写手,还给其举办了一系列培训项目,重在将网络文学规范化。

  2014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到了网络文学,并给网络文学指明了发展道路。也是在2014年,网络文学规范化工程正式启动。

  网络文学带给人的影响是有的,90、00后的每个人几乎都看过,90后把它称为“青春”是毫不夸张的。

  网络文学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支持也离不开抨击,有很多著名的不著名的作家都毫不掩饰地对其表示不屑,觉得粗制滥造,为了钱而写作。但也有支持的,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他说:“我一直对网络文学持一种赞赏的态度。我觉得它这个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而且,我也读过一些网络作品,确实里面有一些感觉是不错的。”

  莫言口中的“不错的”确实是具有优秀文学的所有因素。试问:如果这些文字写得那么不堪,又怎么会有那么多读者花钱追着读?

  网络文学是否具有文学性?答:是有的。网络作者“当年明月”在2006年发表的《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以史料为基础,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大明王朝三百年间的一些故事。语言幽默风趣,上到明朝十七帝、王公贵族,下到平民小人物都进行了全景刻画,并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人伦道德进行了演义。它的影响不必多说,激发了除了史学家以外的一切读者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兴趣,更是推动了那年的“明朝热”。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也是那年播出的。

  网络文学是否有传承性?答:有的。因为某种原因,建国后的漫长岁月里,志怪小说消失了。著名的志怪典籍远的有先秦古书《山海经》,近的有被鲁迅先生称赞过的《聊斋志异》,更别说老庄的《逍遥游》和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等一系列志怪名著。此题材没有得到传承着实可惜。直到2013年,网络作者“天下霸唱”所著的《河神1:鬼水怪谈》出版了。此书讲述了民国年间天津卫水患频发,河中怪力乱神之事不绝的故事。作者是天津人,经常会听天津老人讲一些老故事,再结合志怪古典,才写出了这本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志怪题材的小说,而郑州真正的代表作则是在之前。又是2006年,“天下霸唱”首次以笔名的形式出现在网络上,发表了《鬼吹灯》系列小说,开创了我国悬疑冒险类小说的先河。《鬼吹灯》成为了继金庸武侠小说之后在华人世界受热捧的书籍,而作者本人也被《时代周刊》称为中国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家。

  网络文学是否有社会性?答:也有。当今社会西医极其吃香,中医鲜有人青睐。多数人去看中医的原因只有一个:西医看不了。2011年,作者“银河九天”的《首席医官》一经发表便受到了广泛关注。此书主角以中医身份在高手如林的医学界脱颖而出,被聘为省级医疗保健组的首席专家。书中有句“下医医病,中医医人,上医医国。”颇有一代名医张仲景“进则救世,退则救民”的风范。另外,此书还对现代官场进行了深度刻画,其尖锐程度从一句“老百姓骂就骂吧,反正也影响不到政绩”就可见一斑。

  近些年,网络文学还肩负起了对外文化输出的重任,有一个全英文网站所进行的工作就是针对中国的网络小说的翻译。此网站日均游览量达到了1000万,此数据还是几年前的,如今只会更高。甚至还有一个外国人看中国的网络小说戒掉毒瘾的新闻,虽荒诞但是事实。

  不否认,网络文学的质量比起数量来连一个零头都比不上。但随着网络文学的逐步规范化,网络文学的前景大有可观。还请那些带有有色眼镜的人慎重评论。

 

  (王栩,毕业于天津理工大学,现就职于湖北省松滋市杂文学会、松滋市东方书院,任职松滋市杂文学会创作部副部长,“东方乐读”微信公众号编辑部主任,系青年杂文家,其杂文《“佛系”与“丧”》荣获第四届“克权杂文奖”二等奖)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