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露珠》 精神财富——在《金秋露珠》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2-03-17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吴雪松】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会标.jpg


各位领导,各位行家,尊敬的刘才汉老师:


大家下午好!

春光明媚,万物复苏。今天,我有幸参加刘才汉老师《金秋露珠》出版座谈会,感到十分欣喜。

十多年来,我和刘老师从相识、相交到相“恋”,交往越来越密切,感情越来越深厚。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刘才汉老师是我的人生导师,是我的至亲兄长,是我的长久挚友。2010年《松滋老作家文丛》第一卷出版后,我拜读了《刘才汉作品选》,受益匪浅,觉得刘先生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2013年8月14日,刘老师托人送我他八十高龄出版的《风雨人生》。捧读之后,我又觉得刘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2016年1月9日,在我的《桑榆清韵》出版座谈会上,刘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他写的四首赞诗,让我深受鼓舞,感激不尽!近一年来,我俩微信密切,不曾间断一天。2022年1月23日,刘大哥和治珍大嫂,由儿子征三开车,专程至我西斋寒舍,将两本鸿篇巨著——《金秋露珠》赠送给我,我惊喜万分,热泪盈眶!当日夜晚,我因感激不尽而欣然命笔:


寒流滚滚盼春乡,闪闪露珠迎暖阳。

洈水清清流万里,哪如兄嫂情义长。


封面.jpg


从此,我把别的书籍放在一旁,专读《金秋露珠》。读后,深受教益,感慨良多。

刘老师虽蒙冤受屈长达二十多年,但他依然无限热爱祖国和中国共产党。比如,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他奋笔疾书《五个祝福送祖国》。在这首构思新颖、结构整齐、诗句流畅的新诗里,他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深厚感情。

刘老师虽身心遭到严重摧残,但他志坚如钢,决不倒下。他在《迟到的春天》一文中写到:“幸有雪莱的警句常在耳边回响: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谁知冬天竟然如此漫长;但一想到明媚的春天,便会给遭受沉冤和磨难的人,点亮一束希望之光。”文末结束语:“我认识到,保存生命,才有未来;怀有希望,才有明天。”刘先生正因为有这种坚定的信念,有这种远大的目光,所以才坚定不移地与饥饿斗,与苦役斗,与死神斗,像那高山顶上的青松,不怕狂风暴雨,何惧电击雪压,我自岿然不动,傲然挺拔!

刘老师虽在青壮年时期的二十多年里因蒙冤劳改不能提笔,但他却在耄耋之年写出了多部极有价值的鸿篇巨著。他简直是天才,是奇才。在《金秋露珠》一书中,既有精美的散文,又有非凡的诗歌,更有大量耐人寻味、催人奋进的游记。刘老师治学严谨,学养深厚。他写的诗文思想深刻,文彩飞扬。比如,散文《小镇情缘》中记述了一场月光下的婚礼,总共开销“一包瓜子,二斤糖果,三盒香烟,四瓶开水”。婚礼简约却无比欢快,质朴却富有情趣,与当今社会追求豪华高档、大操大办的婚礼形成鲜明对比。同样,在此文中“偷来的直观教具”一节中,把易新华老师尽职尽责的工作情态写到了极致,为教育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假如》这首新诗中,诗人把“过去”“今天”“明天”“未来”分别比作“一幅生机勃勃的青春画”“一幅四季飘香的金秋画”“一幅似曾相识的水墨画”“一幅和谐社会的写意画”,构思独特,诗句精美,感情浓烈,堪称新诗之上品。在游记“齐鲁风光”部分,他如此状写黄河:“冬令的黄河,听不见声震四野的惊天咆哮,看不见一泻千里的滚滚波涛,只有干涩冰冻的河床,上面覆盖着厚厚的冰凌。黄河像安静的处子,潜伏的勇士,等待着盛夏到来时冲天的暴发。”这段文字字面上写黄河的静态美,却静中有动,充分表现了黄河的非凡气势和磅礴之力。游览西湖岳飞坟后,作者发表了语句精辟、对比鲜明的议论:

维护民族和人民利益的人,站着,顶天立地,理当流芳百世;

损害民族和人民利益的人,跪着,卑躬屈膝,活该遗臭万年。


吴雪松.jpg


刘老师虽年届米寿,但仍然帅气十足,青春永驻,才思敏捷,精力充沛,笔耕不辍,奉献不止。晚年,他不顾年事已高,畅游全国,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的身影长留长城内外。那天,全团35人登长城,登上八大岭长城的最高点——北四楼第四楼的只有两个,那就是75岁的刘大哥和65岁的大嫂。阅读他所有的游记,我们不难发现两大特点:其一,白天开心游览,夜晚焚䯧继晷。很多游记字数超过3000,可见他废寝忘食到何种程度。其二,游记中不仅描述自然风光、名胜古迹,而且还一字不漏地记述了景区出现的全部诗词楹联。仅《岳麓神韵》一篇中,就多达30多篇。记载景区出现的诗词楹联及题字,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供千秋万代的后人学习,这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综上所述,刘才汉老师的《金秋露珠》是一部史料性、思想性、文学性极高的好书,是人类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是成千上万的读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最后,用两句话结束我的发言:

一代名师,精神不屈,沥血呕心,桃李满天下;

千秋典范,鸿著长存,闪光发热,德艺留人间。


(2022年3月11日)


(作者简介:吴雪松,1947年生,汉族,湖北松滋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程度,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松滋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学校长、教导主任、工会主席等职。先后九次荣获县(市)劳动模范、优秀知识分子、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近百篇,其中数十篇获国家级、荆州市级、松滋市级奖。被评为松滋市优秀通讯员、优秀辅导教师,2007年退休。近五年来,先后出版《解读〈金松师表〉》《洈河诗草》《桑榆清韵》等书。)


编辑:张启跃

摄影:裴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