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茎小苗成长为一株大树,倚赖阳光、水分的浸润;而一个文化品牌的诞生、壮大,离不开众人的精耕细作。
正如你,“松滋杂文”。
从1994到2004年,你吸纳乐乡大地文化灵气,历经30年含辛茹苦的砺炼,终于亮丽成了松滋文化的一张“金”名片!
行走在你精心编织的文化绿荫里,沐浴着你浓浓的恩惠,我向你祝贺,为你放歌!
一、一个专版带“火”一套作文图书
“董编,你好!祝贺你出版《中学生同题作文一拖三》。我主编的《松滋杂文》打算为你出个专版,推介一下。”2004年12月下旬的一天,松滋杂文学会会长、全国知名杂文家杨东鲁打来了热情洋溢的电话。
2003年9月,我入职松滋三中后,成立开拓文学社,引领文学社员开展阅读、练笔活动,并积极向《松滋杂文》等省内外报刊投稿,斩获不少……次年11月,我在珠海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联络市内十几名优秀写手,主编出版了《中学生同题作文一拖三》作文丛书。
杨会长主编的《松滋杂文》为我安排的作品专版出刊赠阅后,在市内外立刻产生了良好反响:好几所学校打来电话,要求集体组织购买该书。甚至还有学校邀请我前去做写作讲座……
感谢你,《松滋杂文》。你的古道热肠,带“火”了我策划出版的作文图书。
二、一摞纸质刊激活一个写作氛围
“社员们,我家乡的《松滋杂文》邮寄了新的报纸,先到先得哦!”我刚把一摞散发着浓浓墨香的报纸交到文学社社长手里,立刻就有不少同学围了过来。
2015年9月,我应聘海南,执教儋州二中,领办了芙蓉文学社。老朋友《松滋杂文》追随我筑梦海南教育的步伐,漂洋过海翩翩来到我身边,给芙蓉文学社社员源源不断地输送精神食粮。
曾经有一次我问社员们:写作最需要什么?有人回答说“阅读基础”,有人回答说“素材积累”,有人回答说“写作技巧”。当时有一名正在写作上韬光养晦的李同学(后来考入东北警官学院就读,多次为院报撰稿)语出惊人:“我觉得,写作最需要的是氛围。”问他何出此言,他娓娓道来:“我高中两年,还没有发表一个字。但是我在写作氛围这么浓厚的班级里熏陶,自己感觉很有进步。特别是品读语文老师赠送的《松滋杂文》,觉得受益良多。”
果不其然,李同学进入高三,他的第一篇作文《像水那样为人处世》就刊登在《松滋杂文》上。随后他陆续在湖北、湖南、河南等地的语文刊物上发表多篇作文,并有两篇文章获得省级大奖。
谢谢你,《松滋杂文》,“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你赠阅的一摞纸质刊,不是有效地激活了莘莘学子的写作氛围了吗?
三、一项赛事推动杂文创作的繁荣
在“松滋杂文”成长的风雨历程中,克权医院集团创始人李克权院长功不可没。功成名就的克权院长,慷慨解囊设立“克权杂文奖”,为松滋杂文创作引来源头活水,催生出枝繁叶茂的万千气象。从第一届到第七届,我有两次获奖殊荣。因为“克权杂文奖”,我的杂文写作能力不断提升;因为“克权杂文奖”,松滋杂文创作的氛围愈来愈浓厚,杂文创作越来越繁荣。
因为种种原因,受众广泛、口碑很好的《松滋杂文》已被东方乐读公众号取代。虽然媒体传播方式有所改变,但是松滋杂文情结宛如家乡的火棘花恣意生长,如火如荼……
放歌“松滋杂文”,道不尽一腔感恩之意。新征程上,激越嘹亮的是集结号,声震云天的是冲锋号!
(作者简介:董新明,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校园文学作家,省级拔尖人才)
编辑:张启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