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孙圣觉先生的无悔人生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4-05-24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孙圣良】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巍巍武陵山脉,连绵太青山,这里山水秀,景色宜人。但在夏季,遇到山洪爆发,洪水如脱僵的野马,咆哮倾泄,十分壮观。此时更是船运旺季,大小木帆船,乌棚泛舟,往返穿梭其间,乃至洞庭长江之上,百舸争流,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千百年的流淌,冲积其澧阳平原。白木洲傅家坪,在这其中镶嵌一颗边贸灿明珠,暖水街。街上繁荣昌盛,货物琅满目,成为南北两省澧松两地边贸重埠,因而常年累月,宾客如云,热闹非凡,生意兴隆,戏称小沙市码头,响誉澧县,石门,松滋。

孙圣觉先生,就出生在这风水宝地人文辈出的小镇暖水街。

私塾的熏陶和历练,孙圣觉对文言文古诗词文学等有独特的建树,写得一手好字毛笔小楷他风流倜傥,为人谦和,凡是商家庆典,宗族祭祀,婚丧嫁事等,都得恭请先生主事,称得是暖水街上的名贤,德高望重。被政府聘请为学校老师,教学严谨,一丝不苟,得到老师和同事们的一致赞许,受到同学和家长们的爱戴尊重。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火红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大鸣大放一时风生水起,年轻气盛的他,说了几句善意的批评,口无遮拦提出了不的见解,结果被反戈一击,在打起灯找右派时机,被打成右派分子,驱除学校,戴帽劳动管制。

1959年,随大批民工到松澧分流工程工地,由于身体文弱,而且食不果腹,骨瘦如柴,无奈,仍然坚持到1960年的春天。  

祸不单行,屋漏偏遇年阴雨,船破又遭顶头风。1960年的3月从工地返家时,面前的一幕,让他惊吓断肠。在他离家的时间里,三子相继夭折,不幸离世此情此景,对他的打击和伤害,是刀口撒盐,雪上加霜。在悲痛欲绝之时,吞服大量安眠药,一死了之,以求解脱。在好心人及时发现,关照抢救下,幸好捡回生命。之后,愤然与发妻离婚,并赋词一首,以示恩断情绝,方解心头怨恨。


斥发妻


景况因事異,

寒霜跌撞中

黉门敬业日,

贱妇嫌家穷。

三子连年折,

两分西又东

天堂非尔在,

寡妇后前空。


后来,为谋生计,孙圣觉只身背井离乡,来到石门、五峰等地山区,走村串户,行医维持生活用一颗去痛片,医治痛疼;以一支盘呢西林,消炎治感冒、眼疾在当地治愈过不少常见病、多发病,求医者络绎不绝,因而小有名气。可是引起当地郎中不满,继而告发,工商部门派人盘查,因他出示有xx县卫生局行医证明(当时,证明是护身符,公章是私刻的,证明是他自己写的),蒙哄过关。时间一长,引起当局注意,局长亲自严厉盘问,证明印章露出马脚,逐被遣送回暖水街。

公社认定:他冒充医生,招摇行骗,投机倒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被划定为破坏xxx市场坏分子,接受管制。

一身两顶帽子(右派分子坏分子)管制,只准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稍有违犯,小则检讨训戒,大则批斗游街。        

1968年初,孙圣觉为五类分子一员,被集中到洞市集训一年。因移民,大队指派基干民兵魏侦福赵永喜,带着公社出具的证明,到洞市集训基地孙圣觉接回暖水街,12月,随同大批移民,迁居湖北省国营菱角湖农场。      

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召开,改革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国家特赦,对五类分子(地,富,反,坏,右)摘帽、纠错、平反。孙圣觉的问题全面彻底解决。压在他头上的右派,坏分子二顶帽子,终究纠错、平反,恢复名誉。        

1979年春,菱湖农场落实政策办公室,安排孙圣觉到南湖小学任教,1980年,调总场中学任教,1983年,获湖南澧县教育局调王家厂镇中学任教。    

孙圣觉先生在晚年执教生涯中,严于律己,宽以待生,受到众多学子和同行的尊敬和爱戴他将多年积累的丰富知识和文化精髓,全身心地灌输给学生。在菱湖中学,很多学生已成为事业精英,社会人才,这既是老师的光荣,也是菱湖人们心目中的一份喜悦和骄傲。在王家厂中学,考入清华学子王辉平,出类拔萃,真正诠释着先生的心沥血和功德无量体现出沃土阳光照,园丁细护桑,花叶尽芳菲,满园杏子黄。  

在王家厂中学,孙圣觉先生除了识真教学,心育才的同时,利用课间之余,参加澧县澧浦诗词社为会员,曾多次获得诗词大赛奖。2007年,孙圣觉利用假期参加澧水流域孙氏族谱编纂续修对原旧谱中的序言、诰封、家规家训等多篇文言文,作过详尽的白话文注释,转载新谱,功不可没。

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孙圣觉先生曾潜心编著长篇小说稿《洈壁烽火》。小说以湘西、暖水街一带为主线,以抗战、剿匪为主题,讲述暖水街地区军民对敌斗争的故事,其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其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与后来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武陵山下》及电视剧《湘西剿匪记》如出一辙。可惜,1966年,在公社组织的一次大搜查中,作为毒草被收缴销毁。为此,他被戴高帽挂牌游行三天。                        

2003年,孙圣觉先生用毛笔小楷书写编著一本《晚嵘诗词集》。全集收录格律诗115首,词65首,跨越时空43年(1960/2003年)。在诗词文集中,先生以怀古念旧讴歌新时代,赞美新生活,为主题内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底蕴深厚,经典神韵是人们爱好诗词学习的典范。现抄录专寄笔者和孙圣浩弟诗词三首,供参阅分享。


洞仙歌·菱湖行并叙旧情


雲烟雾地,碧水如明镜,

月落湖平鹜游影,露晶莹。

细草风动身寒,寻旧陌,

总是阳关路近。

相亲情倩雅,携手寒喧,

昔日长亭酒醇净。

江曲宕,水清滢,恰似柔情,

流不断,渊源无尽。日星月,

千秋永恒明。

願老不龙钟,后期相庆。


七律·寄菱湖农场友人


千里友情共月明,

大江难断故人心。

湖中孤雁恋群体,

山上老鹰思旧林。

美酒佳肴对谁饮,

高山流水少知音。

一书寄意话桑梓,

月缺人分自古情。


七律·回思叙旧并寄友人


万里滔滔一大江,

一轮明月共思乡。

无亲十五不孤苦,

有戚廿年总寂伤。

草芥不畏霜雪冷,

扁舟能逆风雨航。

人生台上红白脸,

前后有人道短长。


孙圣觉先生一生命运坎坷,跌宕起伏,对生活仍充满自信与乐观,从不怨天尤人,虽然婚姻挫折但暮年晚嵘。

1968年,孙圣觉先生移民来菱湖后,虽被帽管束,但因都是暖水乡亲,各方面对他均一视同仁(包含其他帽人在内),首先,分配他16平米住房(移民人均只8平米),享受一等劳力同工同酬;其次,按青壮年月供应商品粮(大米)45市斤、油1市斤;其三,一般照顾不派给远征筑路修堤任务,生产队,分场经常安排写写画画,都按正常出勤对待。人食五谷,岂能无情,爱慕之心,人皆有之,何况三四十岁单身?有一首词,反映他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长相思·答友人


眼里情,话外音,

多少秋波胜有声。

灵犀彼此心。

夜茫茫,梦长长,

幻影梅花格外香。

人欢共日旸。


一首词风入松·忆旧情》,他这样描述:  

清秋傍晚且徜徉,湖畔小汀旁。树稍月冷桥边路,野花间,几缕芳香。執手摩肩细语,星稀夜静风凉。涟漪水草棲鸳鸯,吻侃两心长。相亲对眼柔情泪,望天际,残月东旸。怅恨平湖日早,空留几许愁肠。    

有情,有爱,有家,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当权益和起码尊严。对一个长期孤苦单身更是如此。关于他的婚姻,好多人曾关心,帮助过,但都被婉言谢绝他说,我这么个身份和条件,怎么能伤害人家女方呢?不忍心女方为我受牵

到王家厂后,环境发生转变,经人介绍,孙圣觉先生与一农妇成家。命运捉弄,好景不长,不到二年,妻子因病医治无效死亡,他花去万多元医疗丧葬费。

三年后,孙圣觉先生又与镇上一寡妇组成家庭,又因其女方子女众多,产生矛盾分岐,经常吵闹,无奈之下,遂以离婚,真是命运多,婚姻无缘。

好心人关切,后来,孙圣觉先生娶乡下小他10岁村妇再婚,并在镇车站后街买下二间平房安家。该嫂子眉目清秀,举止大方,为人和善,理家顺畅,特别是有一手好茶饭,做的家肴饭菜味美芳香。嫂子还带来七岁孙子,一同居住,在镇上读书,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有年夏天,笔者同周振全兄专程到王家厂看望他。嫂子热情好客,十分周到。孙圣觉兄带领我们游览了王家厂水库大坝雄姿,溢洪道泄洪工程以及碧波荡漾的水库新貌,感激之余,受益颇丰。游到尽兴处,歇息间,向我俩讲述了他的后事印象。他说我已同嫂子商量,今冬明春,将间平房拆除,在原地基上,再建层楼房,将嫂子的孙子改姓过继与我,以延续我孙家香火,我走了,家产楼房全由孙子继承,也算我做人一场的圆满结局    

他还说弟兄们,你们专程来看我,十分感激,万分高兴。但我还有一个愿望,这次随你们一同赴菱湖,看望移民乡亲和学校挚友当天,我们在火连坡过夜后,第二天早上乘运粮湖班车到刘家,转菱湖客运,直达农场在笔者新建楼房住了7天,期间,走亲串户,会友旧,很是开心。返程前,对笔者说贤弟,这次故地重游,已届满76岁了,作为辞路之旅,开心乐意,人生足矣。

那晓得,人算不如天算,真的成为永别。值此清明之际,深切追思怀念孙圣觉先生:

先生在世,毕生艰辛。风雨沧桑,不畏劳顿。处事谦虚,善良待人。扶桑学子,辛勤园丁。高尚情操,启迪后生。严以律己,宽厚容情。翰墨词章,美奂美伦。底蕴深遂,经典神韵。无奈不测,疾病缠身。久治难愈,驾鹤辞尘。虽己仙逝,英名尚存。追思既往,燕过留名。缅怀先生,难舍难分。清明追思,泪洒满巾。

愿孙圣觉先生在天有灵永垂长存!


(摘录《情系暖水街》2023年版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孙圣良,男,生于19497月,原住洈水库区暖水街,武汉工学院毕业,高级经济师,现居湖北省荆州市菱角湖管理区,已退休)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