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永远燃烧的记忆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9-2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冯广云】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松二中,我的母校!我要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浪子在经久不息地的惦记着你:他就是我,上世纪59届初中毕业生冯广云。

  浅秋天高,母校情深。那些被岁月消褪的情怀,别有一番滋味长久地萦绕在我的心头。我只能用浅薄的词句把藏在心底的闪光碎片梳理成一泓浓情,化着一笺甘露献给90岁的母校,献给敬爱的老师们!

  1956年农历七月十四,天空蔚蓝,风轻日丽。我约了一位儿时的朋友到松二中帮我去看小升初录取榜。第一次走进二中的的校园,静谧、庄严的氛围越发使我紧张起来,伴随害怕落榜的焦虑,冲刷着我的头颅,摇拽着我的双腿,撞击着我的灵魂。当我们蹑手蹑脚走进“四合院”,看到的就是栽种两大窝苦竹的小院落。值得庆幸的是几十年过去了,那苦竹依然生机勃勃,那院子依然古朴而肃宁。

  榜就张贴在苦竹茏葱的掩映下。我飞快地看完了全部名单,没出现“冯广云”三个字。我的额头沁出了密密麻麻的汗珠。同伴劝我说:“别急,再找。”我突然记起我的准考证是“63”。真是天无绝人之路,63号很快被找到,但一看名字是“马广元”。我的妈耶,难道又出现了真假美猴王。我核对准考证后,立即找到了值班老师。那位老师姓肖,白白胖胖的面颊凸显出一副平易近人的微笑。他听完我急切的简短陈述,接过准考证只看了几秒钟,又在我脸上扫视了两遍,高兴地对我说:“恭喜你,你被录取了!”并迅速在一张空白录取通知书上写下了我的大名,然后交给我说:“你回家准备好,必须按时报到上学。”

  肖老师办事干炼、果敢,给我传递的是松二中优良的师德风范,为我播下了做人做事的高品位种子。

  在那个与贫困抗争的岁月,教育普及仅仅才起步,能考入初中的学生简直是寥若辰星。我被录取的振奋丝毫不亚于大将军打了大胜仗。我和同伴一路欢歌、一路奔跑赶回去报喜:向父母、向兄弟姐妹、向父老乡亲。

  肖老师是我走进二中的第一个掌灯人。

  松二中是我人生的灯塔,而且永远是温馨和神秘的。

  我的第一任班主任是胡君实老师,他的言谈举止风流儒雅,博学多才。他执教有方,爱生如子,还拉得一手好二胡:每临秋高气爽,夜空中响起他独奏的《二泉映月》,连星星和月亮都停下脚步来聆听他那煽动幽思的美妙旋律。他的娴熟的指法和弓法大大地提升了我的二胡演奏技巧(我未过童关就在自学二胡)。

  因为家境贫寒,开学后我就和班上的几位同学相约到茅草街一位陈姓家中住宿搭伙。约莫两个月后的一天,胡老师要我带他到我老家走一趟。我显然不知道老师的用意。他推着自行车,我们渡过了两条河,走完了五里羊肠小道。父母亲听说老师造访,在激动和兴奋中为他煮了一碗自制的糯米酒。胡老师没有嫌弃一个农家小户简陋不堪的招待,很文静地边吃边称赞:“这米酒做到了家,好吃!”其实,他根本不饿,糯米酒也未必合他的味口。他是在维护学生家长和农民的尊严。他的高尚人品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不久,他通知我必须搬到学校住宿,还说学校给我评了助学金,每月3元。这在那鸡蛋只有两分钱一个的年代,是一笔了不起的资助。因为当时的伙食费每月只需要7元,除去从家里自带大米折款后,我每月只要交一块多钱的现金,就能每日三餐吃到学校的美味佳肴,还有效地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这项待遇一直陪我走到初中毕业。

  此时,我才感悟胡老师家访的初衷。除我而外,他还关爱过更多的同学。我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我在心里深深地鞠躬:为胡老师!为松二中!为共产党!

  初中二年级,班主任换成了肤色黝黑、瘦削而干练的肖文新老师。在我的记忆里,肖老师是一位严肃的数学专家。可能是专业酿造了他的思维周密和作风严谨,很少看到他的笑容。我除了学习认真外,生性仍然顽劣,因此,只在萌学阶段当了一学期班长外,直到初二,连个组长都捞不上。机会终于来了,肖老师有一天突然当众宣布我为全班的乐器组长。我非常惊诧他的外刚内细:居然发现我会乐器!由此可见,老师望学生成材的菩萨心肠在肖老师身上展露无疑。

  到了二年级下学期,正置百花盛开,春风万里。我和班上的十几个好友借下夜自习的机会到操场上分两派争“江山”。我被选成西楚霸王,对方的头目被选成汉王刘邦,各自都任命了文臣武将,以摔跤定胜负,并约法三章:不准伤人、不准打人、不准骂人。谁知几个夜晚下来,参与的男生越来越多,已达到百人以上。势态一失控,很快被校方发现。擒贼先擒王。我成了当然的罪魁祸首。肖老师把我喊在办公室,威严地训斥说:“冯广云,你好大的胆子,居然组织打架队,你知不知道给学校和我们班造成了好大的坏影响?”“校方决定给小狗日的冯广云记大过处分,我顶住了。”“明天宣布撤销你的乐器组长职务,不再给其它处分,你服不服?”……我没有任何申辩的理由,只得“认罪服法”。

  我暗自庆幸:一个小小的乐器组长居然抵挡了一次严酷的处分现实。

  肖文新老师就是这样在袒护和挽救自己的学生!在他严厉的外表下,无意彰显出的细微与慈爱,为我的心轴披上了一缕永恒的阳光。

  在生命的山道上,我经历了四次起死回生(为了突出重点,以下叙述只能巅倒顺序)。第一次是到离家15里的杨林市比箭小学去读高小。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和七八个同学背着行李,踏着崎岖的山路,经过向峰岭时,突然发现松树林中的巨石下卧着一只凶猛的老虎,它的双眼发射出强烈的绿色萤光。同学们开始拼命狂奔,因为我年龄最小,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很幸运,老虎并没有向我进攻。第三次是部队在广西左江游泳,我为抢救水性很差的战友,两人沿江飘流了几千米,终于双双脱险。第四次是在陈家河煤矿任党委书记时为救援矿工,被窒息井下;第二次发生在母校松二中。大约是1958年下学期,正在读初三的我突然得了伤寒。一个午觉后,高烧将我击倒在学生宿舍的床上,浑身颤抖,无法站立。我彻底失去了知觉。不知过了好久,一个熟悉的声音喊醒了我,我睁一眼看是哥哥冯广举和本家叔叔冯兴年。他们用两根竹竿绑着躺椅,要接我回去。我突然泪如泉涌,紧接着又昏迷过去。等我再次恢复视觉,发现自己躺在学校医务室。校医刘治禄老师正在给我打针,母亲在给我擦汗,旁边站着几位老师和男女同学……十几天后我终于重返教室。

  面对我的生死攸关,有三点必须简叙:假如我被抬回一无医二无药的的穷乡僻壤,必死无疑;假如不得亏刘治禄医生的精心治疗,后果不堪设想;假如学校领导不支持留校治疗,我的小命肯定早就到了黄泉。

  后来才知道,坚持把我留校治疗的校方领导正是曾经要从重处分我的校长等人。可见他们对学生管之严、爱之深的师德和校风是何等的宝贵!

  这就是名震荆楚大地的母校——松滋二中;这就是我最崇敬的老师群体!在我的记忆王国里永远燃烧着他们丹心育桃李的熊熊火焰。

 

 

  作者简介:

  冯广云,笔名煤军、冯歌,1942年出生于松滋市万家乡。松二中59届初中毕业生。中书协会员、中国当代书法家、现任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光彩时代》报记者、松滋市作家协会个私协分会主席。戎旅五载,主要在师团政治机关从事文艺宣传。转业后在省直企业任武装部长、党委副书记,退休前五年任松滋市个私办主任 。出版有文学作品集《冯广云文集》。联系电话:13872247946

 

  编辑:杨东鲁

 

  附:纪念湖北省松滋市第二中学90华诞

  “苦竹下 甘泉边”征文启事

 

  松滋二中,历史悠久,品质高贵,是一所值得景仰的荆楚江南名校。莘莘学子,人生的美丽情愫,也许总在二中;众多师职,人生的美好经历,也许总在二中。苦竹林、甘泉井、高高的皂荚树、古朴的四合院、长长的红石台阶,是二中的符号,是诗意的蕴藏,是值得书写的记忆。在松滋二中建校90周年之际,我们特向二中校友、教职员工以及在校学生发起“苦竹下 甘泉边”征文。期待您用朴素的文字,纯真的情感,或一首绮丽的小诗,或一篇优美的散文,或一个动人的故事,或一幅画作、一幅书法作品,写下您对二中的记忆:一处景观、一个人、一件事、一段经历……

  征文从即日起至10月15日截稿。届时将编辑出版,为您留下永久的书香,永恒的记忆!

  文稿请附个人简介,包括毕业界别或在二中工作时间、身份、地址、单位及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1813615955@QQ.com yangdonglu-001@163.com

 

  松滋二中建校90周年征文编辑部

  2018年9月15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