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百年皂荚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11-1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裴大军】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百年皂荚,二中树王!

  在二中,论起历史悠久,除了苦竹甘泉的传说外,无出其右者,在向上学校1928年建校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于苦竹寺中,至今约115年。

  一百年的历史是漫长的,它见证过近现代中国的白色恐怖、抗日战争、新中国建国、文革动荡、改革开放。它更直接地见证了二中近百年艰难曲折的办校历史。《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因为它是从青埂峰的大石头上抄下来的,从这棵皂荚树上,也可以抄出一部二中校史。

  一百年,它一轮轮刻下莘莘学子的青涩岁月,又铭记下不少教工从青年俊朗到白发苍苍。我在二中念书,又在二中从教。有时候,我就想,这棵树上也刻着我的名字吧。

  一百年的历史,也是短暂的。相对世界上那些千年古树而言,二中皂荚还稚嫩得很。

  挪威云杉的根系有9500多年历史。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古树有6000多年历史,树干需40多个成人才能合抱,树干内的天然空洞居然开了一家酒吧。中国黄帝陵里的轩辕柏,传说为黄帝所栽,当时还是父系氏族公社,中国还没有成熟的文字。黄山迎客松傲然挺立山石之中,笑迎八方游客,也有千年历史,成为黄山名片。

  古树是活的化石,那些年代久远,依然生机盎然者,更是树中之王。

  前年到北京,去天坛看过,那里面的古树大都历经了明清两个王朝,有三四百年以上历史。在满清入关、八国联军侵华、平津战役等战火屠城危难之际,它们以自身价值征服人类,得以幸存。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树的生长总离不开人的活动,栽树容易,成材迅速。相对而言,人的成才就艰难得多,但树的寿命往往超过人类。

  百岁年龄的树,我们已无法直观感受其生长。这么多年以来,皂荚树就一直静静地立在那里,庞大的树冠、粗壮的树干、发达的根系,王者之气尽在其中,让人感受到它的伟岸挺拔与从容淡定。

  春天,嫩芽初绽,皂荚像婷婷的少女,穿上浅绿淡装;夏天,枝叶繁茂,满目苍翠,尤其是每年6月6日,天气晴好,皂荚树总是生机盎然,随风轻舞,欢送二中高三学子踏上高考征途;秋天,满树枯黄,铜钱大小的叶子每天都落满一地;冬天,只剩下枝干在空中突兀张扬。

  我觉得一个重视文化保护和建设的政府,要定期不定期地对这些古物进行检测和保养,最好要有连续不断的信息记载。过了一百年,这棵皂荚树会越来越有价值,后人会越来越注意到它。如果让它的历史中断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那我们会成为罪人,会被后人指责。伴随社会进步,二中会有新的发展,将来的校园建设必然离不了校园文化这一主题。苦竹、甘泉、皂荚就是二中校园文化的源泉。倘若学校建设能突出这些亮点,就是留住了根,也算是给后人一个交代。

  谈到皂荚树,二中人会马上想到铜铃,“古皂金钟”,它们是一体的。挂在皂荚树上的铜铃,其历史与二中等身。

  当初校址几经迁徙,无论多么艰苦劳累,校工黄大本(人称本老)总是背负铜铃,义无反顾地跟进。当时办学条件艰苦,本老此举只为保护学校财产,何曾想过是留文化于后人的壮举!这倒成了一段佳话。现在的学生和年轻教工,有多少人知道这段历史?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爱心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对自己在读的学校文化和历史一无所知,他们爱从何来?二中校本教育是有优势资源可以深入挖掘的,百年皂荚就是最大的亮点。

  树,到处都可以有,只有铃,才是学校独有的。皂荚树只有配上了铜铃,才真正融入了二中校园文化。当初将铜铃挂在皂荚树上,是否曾考虑过这种和谐一体的结合?年代久远了,铜铃与皂荚在颜色上也日益趋近。房舍可以不断拆建更新,皂荚树却是恒久不动的。如果未来此地永为学校,那么铜铃也可以永恒下去。

  二中有“松滋八景”之一的“苦竹甘泉”。因为安全考虑,甘泉早已封存。没有了持续的水体更新,甘泉也缺少了昔日的灵动,光彩不再,难担八景盛名,但是“古皂金钟”却一直活力不减,持续焕发着生命活力。它大可以成为二中名片。

  最近,松滋文化人建议重新定义“松滋八景”。如果我们经营得当,“古皂金钟”完全可以入选。松滋古树不少,但大都比较孤立,缺少环境衬托。二中皂荚则不同,除了铜铃让它充满了校园气息之外,周围到处都是林木花草。树脚下的杜鹃,每到花开,艳丽夺目,花的娇艳,更衬托出树的淡雅。二月的春梅,三月的樱花,八月的丹桂,腊月的冬梅,一年四季,接力似的给足了校园生机。老成持重的皂荚将一切尽收眼底,真正做到了吸天地之精华,养浩然之正气。

  当然,皂荚树的周边氛围,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它立于校园环境之中,树的宁静与师生的灵动悄然成趣,尤其是树下苦读的学子身影,更加丰富了景观内涵。自然风景与人文因素结合得天衣无缝,这正是茅盾在《风景谈》一文中要表达的中心观点。

  一百年,多少沧桑巨变,多少人世沉浮,皂荚树岿然不动,坐看云起云落。每次站在树边,看到皂荚雄俊挺拔,听到铜铃浑厚悠远,我心中不由感慨:

  壮哉,二中树王,百年皂荚!

 

  (作者系湖北省松滋二中历史组在职教师)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