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仿佛打开一坛陈年的佳酿——《亚夫杂文选 》序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10-1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丁 法 章】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记得杂文界老前輩、我们《新民晚报》老社长林放曾经说过,要做一个合格的记者,就要会写言论。这样才能左右开弓,使新闻发挥更大作用。他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一方面从事新闻报道,是一位出色的记者;另一方面坚持撰写言论,是众所公认的政论家。《上海老年报》原总编辑助理兼副刊部主任朱亚夫对此封为圭臬,在这方面一直孜孜以求,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早在1970年,亚夫在《人民日报》刊发的第一篇文章《究竟谁怕谁》,就是名副其实的杂文。进入报社工作后,他在从事新闻报道和编辑副刊之余,写了不少杂文,相继结集出版的就有《杂坛徜徉录》《黃昏风景线》《人生畅想曲》等。他还应河北《杂文界》杂志之约,先后采写了林放、公今度、何满子、邓伟志等25名沪上著名杂文家的专访。上世纪90年代,他曾在题为《“老年文学”断想》的论文中明确提出:“杂文是最适宜老年人写的老年文体之一。”此文还获得全国老年报联谊会优秀论文奖的殊荣。2009年,亚夫以一篇《该是重新评选“沪上八景”的时候了》的杂文,促成了上海一项有百万人参与的全市性的“迎世博”评选活动,最后诞生了新“沪上八景”。上海世博会期间,他先后12次深入世博会现场采风,写了20多篇杂感,其中《赞“到世博会去求解”》一文获“我看世博”征文大赛一等奖。

  最近,亚夫打算将新世纪以来所写的杂文结集出版。我翻开《亚夫杂文选》的书稿,仿佛打开一坛陈年的佳酿,一股香而又醇的酒味扑鼻而来,很值得细细咀嚼、回味。他的杂文题材十分广泛,古往今来,天上地下,文史哲经,信手拈来,涉笔成趣,颇有杂家之风。其中有评述国际风云的,如《美国总统眼中的911》《我与日本网民的一次“神交”》等;也有谈论国内动向的,如《警惕污化老人的不实言论》《欣闻设立“中国旅游日》等;微观如《只因我试吃了一只桂圆》《大蒜头与上海兵》,宏观如《马英九为何会胜选?》《敬老新政并非为限老》;既关注当下民生,如《家电维修店也要“维修”》《也谈“穷人不宜炒股”》;也注意说古道今,如《民国时代的代表文体当推杂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典出何处?》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亚夫的杂文不仅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包罗万象,而且体裁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既有言论随笔,也有书札赋跋,还有祭文主持词,甚而还有现今流行的微信、微博选登,乃至网友评点等等。

  这本杂文选共四大部分,即社会放谈、世说新语、说文论艺、友朋评论。我尤其喜欢前两部分,因为“社会放谈”可以触摸到作者的家国情怀和喜怒哀乐,而“世说新语”则可以掂量到作者的文化底蕴和才学深浅。大家知道,“世说新语”原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现在作者采取拿来主义,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借旧瓶装新酒,从而别开生面,有了“新语”。譬如《鲁迅后期杂文为何没有片面性?》一文,源自毛泽东同志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一段话:“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由于亚夫对鲁迅后期的杂文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克服片面性的,作了缜密研究,达到了心领神会。因而在执笔行文时方能做到收放自如,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很有说服力。这对我们在杂文创作中继承和发扬鲁迅的战斗精神、写好当代杂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又如《从溧阳之行谈旅游的真谛》一文也莫不如此。作者说的旅游真谛是什么呢?“其实,从本质上讲,旅游是一种富含内涵的文化鉴赏活动,旅游的真谛就是欣赏美、品鉴美、发现美、捕捉美。”这个四“美”之说,委实别有见地,耐人寻味。由于杂文的话题紧扣民生,针砭时弊,加上论述时一针见血,深中肯綮,这样的杂文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那样,必然会在社会上引起热烈的反响。正因如此,《该是重新评选“沪上八景”的时候了》一文,才直接催生了新“沪上八景”的诞生。同样,亚夫在《上海老年报》1998年3月发表《闻对日民间索赔方兴未艾》一文后,致使许多当年曾受日寇残害的老年人和家属纷纷来电来访,共计有百人之多,后来他们还组织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开展了一些声讨活动。其他如《石库门脱胎于绞圈房子》《可否筹设“绞圈房子博物馆"》等文在《新民晚报》刊发后,对倡导保护有价值的上海老房子都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

  我曾经在拙著《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的最后一章《文艺性政论——杂文》中说:“杂文要有鲜明的见解,但它阐述观点的形式,又要有文艺的色彩和诗的语言。倘一篇杂文没有文学元素,缺乏一种独特的味道(通常称为杂文味),就不成其为杂文。”很显然,亚夫在写作杂文时锐意追求这一点,努力使其笔下的文字有“杂文味”。他在《书房赋》一文中这样写到:“小小书房,能容大千世界;咫尺荧屏,尽显四海风云。迈进书房,历史之纵横阡陌,一览无余;当今之世界百态,任你观赏;先哲之真知灼见,沁入心田;时贤之民生话题,发人深思。坐拥书房,净化浮躁之灵魂;俯阅百卷,忘却尘世之喧攘。轻点鼠标,绘成锦绣音画;欢击键盘,化出激扬文章。埋首书斋,笔走古今,编织人间美文;心连广宇,畅诉真情满腔。此情此景,实乃人间至乐无尚!”通过这样画龙点睛、绘声绘色的描述,将一个静态的书房写活了。又如《捕蚣者说》一文,这是篇仿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之作,柳文揭示的是封建时代“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和悽苦人生,而新时代的《捕蚣者说》,则形象地展示了当今“城乡奔小康”的盛世年景。

  《亚夫杂文选》中的篇什,绝大多数是他退休以后的新作。捧读这些作品,你可以深切感受到一位资深记者心系天下、退而不休的高贵品格。著名老报人、杂文家冯英子说过:“我是个记者,我不能放下手中笔,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亚夫正是这样做的。

  是为序。

 

  ( 作者系(《新民晚报》原总编辑、上海市新闻学会原会长)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