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学生逃课给教育的警示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6-06-2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董新明】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报载,蔡康永在录制《奇葩说》时,遇上一个逃课前来看节目的大学生观众。他和大学生聊天,询问缘由。大学生说:“不想听老师讲课,太枯燥,没意思。”

  大学生逃课的消息,频频见诸媒体。在中学校园里,中学生逃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逃课者总是觉得听课枯燥、学习没意思。

  学习真的没意思吗?我小时候听老人背过一首关于劝学的民谣,至今记忆犹新。“读的书多胜大秋,不需耕种自然收。日里不愁人来借,晚间不怕贼来偷。随时取来随时用,到处逢人到处流。虫荒水旱无伤损,快活风流到白头。”寥寥56字,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读书是有用的,知识是值钱的,学习是能带来幸福的。虽然这首民谣有少许封建享乐主义的色彩,但它劝导人们学习的积极意义是勿庸置疑的。这不禁让我想起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大学问家荀子的名篇《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论断,则把“博学”与“参省”结合起来,把“博学”的积极作用提到“知明”和“行无过”的高度,其思想之深邃,其哲理之丰稔,振聋发聩,足以影响千载万世。“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幸福”这耳熟能详的言论,难道不是真理么?大而言之,学习能够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小而言之,学习足以铸就自己幸福人生。

  学生逃课,为我们当今的教育鸣响了警钟。

  作为学校,应该认真建章立制,让逃课的学生受到纪律和制度的约束。很多高等院校纷纷推出严格考勤、及时公布的举措,向逃课者举起警示牌,并严格组织考试、评价,对逃课的行为“亮红灯”。在中学校园里,很多学校认真进行课堂考勤,把考勤与学分评定、操行评价等牢牢“捆绑”,让逃课者感到有压力、受警戒。

  作为教师,应该精心打磨教艺,让课堂多点“有意思”,足以吸引人。教师教书育人,不仅要“身正”、“学高”,而且还要技“精”、艺“美”。教课是一门技术活儿,也应当渗透艺术气息。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水准,而且还要锤炼教学语言,让自己的授课平添魅力。试想,一堂内容枯燥、美感缺失的课,怎么能吸引学生呢?只有当每一位教师苦练教学基本功,把课上得生动而充满生气的时候,“逃课”现象才可能从源头上得以遏止。

  作为家长,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有些家长把孩子朝学校一送,对其逃课不闻不问,让学校全部揽下教育责任和义务,这是十分不妥的。有些家长以自己生意忙、业务杂为由,疏于对孩子管理,这是十分有害的。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帮助子女树立理想,确定目标,克服困难,持之以恒,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

  “逃课”是一种无视纪律、玷污学风的不良现象,必须严肃处理。

  我想,治理学生“逃课”,既要靠好的制度和铁的纪律加以约束,又要靠人为努力。只有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真正联手、形成合力时,“逃课”现象才可能销声匿迹。那时,我们的校园才可能是生机勃勃,魅力无限!

 

 

 (作者系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现供职于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学)

  本文编辑:邓康康

  审稿: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