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盛水设施,抗洪防旱和生态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7-0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代荣】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盛水设施,大凡指自然形成的河湖港汊和人工建筑的堰塘库渠等大大小小的调洪储流、平衡生态的水利设施。

  谁都知道,大起长江、黄河、洪湖、鄱阳湖,小至松滋河、洛河、小南海、王家大湖等“天然”河湖,古代有都江堰,而今有长江三峡、丹江口、南水北调、红旗渠、洈水南北干渠等“人工”盛水设施乃至数以亿万计的“坛坛罐罐”。不论其面积的多少、容量的大小,耳濡目染的伟大作用,都是有口皆碑的。首当其冲的是调洪减压、减少洪患的损失。日前,国家防办官员说,“三峡能够将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从现在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遇到千年一遇洪水时,配合荆江分洪区的运用,能够保证荆江大堤不发生毁灭性灾害。受益于三峡减少出库流量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尽快转退,有效减轻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再就是,储水抗旱,确保粮棉丰收、“三农”繁荣稳定,进而使粮安天下、国安举世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正所谓“大水抗大旱、抗旱丰产保国安”“飘水救瓢谷,人人能饱腹”。还有就是,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减缓“变暖”速度、遏制城市热岛加剧,具有不可估量和不可替代的强力功能。

  然而,谁都晓得,由于形而上学的主观思维和急功近利的长官意志,而进行的无限利用和无序“开发”,一些盛水设施的原有功能日渐萎缩。总体而言,面积越来越少,容量越来越小,能力越来越差。有的河床变高,过洪段面变窄,淤积变多;有的被恶性占用,特别是城镇的堰塘,绝大部分被万丈高楼所覆盖;有的已经面目全非,尤其是农村的“当家堰”,面积虽未减少,但由于30多年基本未有“挖塘泥”“修堰堤”,多已成为“碟子堰”“扁灯塘”“野草滩”“残水缸”,容量没有原来的一半,尽管国家给了可观的投入,动了“挖万塘”的干戈,真正见到实效,解决根本问题的只是少数。

  应该说,面对的现实虽然严重、严竣、严酷,但只要下定决心,真抓实干三五年是可以彻底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关键,是这里的领导主要是“天牌”的动脑、动口、动手。一把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修复长江生态”等的决策、部署铭心刻骨,二把湖北省委、省政府将牛山湖实行“永久性退垸还湖”的实际行动读懂弄通,三把本地区的现状认准、决策定准、举措用准、具体领导上准。有了这三条,“过河就有船和桥”。

  2016年8月18日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