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阅读何必纠结“书”与“屏”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6-09-0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葛瑞源】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随着互联网及电子产品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人们又多了一种阅读形式,从过去单一的纸质阅读,也就是所说的读书,又开始通过电脑、手机、阅读器等数字产品接受信息、学习知识、陶冶情操,被称之为读屏。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有这样一组数据,2015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64.0%,同比上升5.9个百分点,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60%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人均每天阅读时长首超1小时……在这种情况下,便有人认为阅读纸质书籍已经成为明日黄花,而阅读数字化产品的屏幕却成为日出江花。

  在读书这种传统阅读方式受到挑战的情况下,便有人给屏幕阅读贴上了“碎片化”“肤浅性”“快餐式”的标签。有人认为数字化产品屏幕上传送的东西虽然便捷,但却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有人认为数字化产品屏幕上传送的东西容易让人着迷上瘾,影响工作和生活;有人认为长时间盯着数字化产品屏幕会对眼睛造成疲劳,有的人还成为“低头族”,伤害颈椎,由此带来其他疾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其实,屏也好,书也罢,只是阅读的载体,并且书中有屏,屏中有书,两者并非排斥,而是相互兼容的。我们能读书时就读书,能读屏时就读屏;习惯读书就读书,习惯读屏就读屏;方便读书就读书,方便读屏就读屏。只要是能够获取信息,只要是能够学习进步,还分什么书与屏。

  但无论是读书还是读屏,都要以“内容为主”。经典作为源头活水,常理常道,它的价值历久而弥新,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多读经典,当然是不在话下的。对于经典不仅要多读,而且应该努力读通读懂。这些作品不但有书籍的,现在还有电子书及通过互联网在传播,无论是通过书箱还是屏幕获取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都将受益无穷。至于其他作品,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周遐寿曾经在《看书偶记·扬州画舫录》中感叹:“乃知天下事无不可书,只要见识趣味文字三者足以胜之。”见识、趣味、文字,如果说这些是一位大家对创作的自觉,那么于我们辨别作品也不无借鉴意义。只要是有教化、能启迪的好作品、好文章,管它是书还是屏。

  窃以为,书籍不会因为电子时代的到来而消亡,而书与屏是完全可以长期共生共存的。有人说,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此言甚是!这种享受和幸福,本质上是从内容中收获理性的愉悦,知识的满足,无须拘泥或纠结于读屏还是读书。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市客运管理处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