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从“丢书”到读书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6-12-0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华斌】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前不久,一场名为“丢书大作战”的活动在网上弄得沸沸扬扬。问题不在“丢书”,而在于明星的加入,掀起轩然大波。

  “丢书”行动源自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的“图书漂流”。“图书漂流”于我国虽未流行,但在一些城市的中小学校园、星级酒店及公共文化场所,也可以见到随手可阅的书报杂志。“丢书”行动是创新之举,更是善意之举。分享好书,劝人读书,营造读书氛围,唤醒全民阅读的热情,这才是“丢书”的初衷。

  无论明星参与“丢书”的动机是否纯粹,但其对“读书”的推动力无庸置疑。如果有更多的明星们能借助其影响力推动阅读,引领阅读,实为“大功”,值得推崇和点赞。

  信息时代里,电脑和手机成了读书的新方式,书店和报纸杂志零售点渐渐从闹市退出,或是隐居,或不见踪影;仅存的几家也成了教辅资料和流行读物的集散地。就是在大街上、公共场所里常见的“手机党”“低头族”,基本也是娱乐化、随机化、碎片化、去中心的“浅阅读”。某年在北京的地铁上,我有幸见到一年轻女孩手不释卷,埋头读书,我肃然起敬,那是我北京之行中的一抹最美丽的风景。

  电子阅读是发展方向,但书本阅读也不可丢。从我读书的体会和经验看,真正有质效的阅读,一定发生在传统的纸质阅读。闲暇的时刻,独坐于某个角落,做个安静的读书人。长时间地读,而不觉眼倦身累;慢慢地读,任由我思考和想像;细细地读,揣摩品味一词一句;还可以随时停下阅读的目光,圈点勾画,批注摘录,反复咀嚼。至今,我依然保留着求学读书时摘抄和剪贴的习惯,也正是在这样对传统的坚持中,时时有意外的帮助和收获。

  “丢书”行动值得推广、复制和创新。从倡议发动到活动推进,从条件保障到日常管理,通过丢书、捐书、以书换书,让办公室或家里的旧书、闲书走出书柜,流动起来,走向汽车站、候车亭、餐馆、酒店、广场、医院、学校、超市等,因地制宜建设阅读角、随处设置书报架。有了读书环境,何愁书香不溢?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我国更是书香之国。现今全民阅读率的下降只不过是经济社会发展期间的一种阵痛,也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环境下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不适。在“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倡导和推动下,教育、文化、宣传先行,领导干部带头读书,当阅读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快乐,一个精神丰富、文化强大的中国为期不远。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政府研究室)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