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假档案是一颗“定时炸弹”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6-2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欧阳德祥】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最近,中共中央组织部通报杨栋梁等5起干部人事档案造假典型案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杨栋梁指使、纵容干部档案造假案;其他四人均系伪造个人档案——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原副主任魏崇金,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综合处原处长郭玉辉,山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任云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矫治局疾病防治研究所原党总支书记谢玲。

  档案造假,不外乎想获权谋利,希冀由此斩获“挣面子、占位子、图帽子、捞票子”的诸多好处。伪造身份,便于混进公务员队伍,甚至谋到一官半职;改小年龄,既可满足选拔任用条件,又能满足延迟退休的心愿;“美化”学历履历,可抬高身价、提升从政资本等。有的为了提拔或延长任期篡改年龄,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神童干部”: 河北省石家庄团市委副书记王亚丽档案中除了性别外,其余信息全是假的,档案中的90多枚公章,三分之一以上是假的。她12岁就成为一家军医院的“药剂师”。山西省临汾市纪委书记沈庆华 “13岁参加工作,15岁入党”。可以说,时下社会上持有假文凭的何止千千万万(还不包括那些“假的真文凭”),官员档案造假未揭露的也不在少数。不客气地说,一批品行不端、靠造假起家的官员,已经被提拔到更高的领导岗位。

  档案造假究其原因,一是档案管理疏松。在案例中可以看到,只要疏通个别关键环节就可以轻松实现。造假人员背后还有“高人”协助,让造假变得很顺畅。二是缺乏纠错机制。档案造假问题,一般都是举报引起社会舆论或领导重视了,才会调查,而这些调查都没有固定程序,随意性较大。三是造假成本低。被公众举报官员造假的案例,基本上是“罚酒三杯”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于是,就形成一边是有关部门查处并通报官员档案造假案件,另一边仍有大批官员前仆后继地造假。

  别认为档案造假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表面上看,似乎没有造成什么大的损失,其实这是对制度的侵犯,是对我们官员政治品德最大的败坏,其负面效应不可小觑。从直接后果看,它破坏了档案资料的原始性、严肃性、真实性和权威性,颠覆了档案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就其潜在的恶劣影响论,它僭越了诚实守信的为官底线,伤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挫败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污染和毒化了社会风气;极易形成“老实人吃亏,造假者得利”的错误导向,诱发弄虚作假恶习大行其道。档案造假,还可能存在伪造相关凭证的违法犯罪行为。

  干部人事档案记载着干部的基本信息,是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干部的重要依据。在人们的认知常识里,干部人事档案总不乏“板上钉钉”的严肃性与神秘感。但曾几何时,这份庄重却被权力之手所打破。档案俨然成了有的官员可以随意捏合的“橡皮泥”。“年龄越填越小、工龄越填越早、身份越造越假、学历越填越高”,便是民众对当下干部档案造假乱象的调侃。

  档案造假,一直是干部人事管理中的一个顽疾。遏制档案造假,需要普遍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诚信道德教育,使其不愿造假。要提升档案管理人员不辱使命的责任意识和敢于拒假的勇气,从源头上把好新进资料信息的“入档”关,使其不能造假。要严厉打击和严肃处理档案造假案,使其不敢造假。

  其实,想要查询官员真实的个人信息,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目前,金融部门已建立了详细的储户个人数据,可查询一个人何时真正开始有工资性收入;教育部门也早已开发了学历查询系统,可以清楚显示个人是否有国家承认的学历,这类信息一般人是很难篡改的。应建立官员档案数据库并全国联网,即使官员异地交流也能实现查询。要改变人事档案的“黑箱”化管理模式,扩大官员基本信息的公开化,为社会监督创造条件。

  档案造假是这些人跟组织玩小聪明,实则是给自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引爆。正如《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中指出的,“要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引导,明白权欲膨胀、利欲熏心,不择手段往上爬,跟组织玩小聪明,为了自己什么事都敢干,总有一天是会自己毁了自己的”。

  造假初心,是想给自己埋下一颗“利益弹”,拔高自己,获取利益。可到头来弹片横飞,炸的是自己,鸡飞蛋打啊!所以,奉劝各位:还是做老实人好。

 

  作者简介:欧阳德祥,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理事(文友部部长)、四川省杂文学会理事,四川省直机关工委原副巡视员、副教授,在全国10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1000多篇,获得过全国征文大赛和多家报刊征文赛奖项。已出版《闲暇絮语》《闲情随语》《闲心漫语》《闲兴杂语》四本散文、杂文、随笔集。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