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为故宫举办“何刚同志追思会”叫好及其他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7-0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裴 靖】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新华社发文:故宫博物院(以下间称“故宫”)举办“何刚同志追思会”,向这位为中国文博事业做出贡献的捐赠者表达深切悼念(2017年6月22日)。笔者对此击节叫好 !

  何刚何许人也?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的一位普通农民。32年前的1985年,他在自家挖地基时发现一窖藏银器。同年11月,他会同村支书刘红恩等将19件元代银器捐赠故宫。1986年2月,何刚又将存放银器的缸一并捐赠故宫。经鉴定,该批银器被定为二级甲文物1件、二级乙文物11件、三级文物5件、一般文物2件。故宫收藏的元代遗存银器较少,何刚所捐珍贵文物填补了此类藏品空白,在以后的展览中被多次使用。何刚的名字也被镌刻在故宫博物院专门为捐献者设立的“景仁榜”之上。半个多月前,他在打工时不幸遇难,享年54岁。

  面对挖出的这么多的宝贝,我想何刚还是有心动的:老要赡养,家要支撑,房要兴建,妻要钱娶。这一切都需要钱!这些宝贝只要一出手,几十上百万的钱就进了腰包。他就会建成舒适大屋,他就会过上幸福生活。他这样做了吗?没有,他全交给了国家,连同那装宝贝的缸。何刚得到了多少奖金?答曰:8000元。何刚很有钱吗?否! 据报道,何刚捐赠后至遇难的32年期间,都在打工,辗转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建设工地。期间,因家庭特别困难,曾得到故宫两次计10万元的补助。他在工地遇难时,家中还有卧病的父亲!

  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在自己的宅基地里挖出了这么多的宝贝,没有犹豫彷徨,没有瞻前顾后,选择的是与村支书一道将宝贝全部上交国家(故宫)。这是一种什么品质?这是舍利取义的高尚品质。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我为这种品质感动,我为这种精神叫好!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学习这种品质和精神。

  我更要为故宫的人文精神和情怀叫好!

  故宫接受了何刚的捐助,也按当时的政策给予了他奖励。何刚也因此荣登“景仁榜”。但故宫并没有结束对何刚的关注。在何家遇到困难的时候,故宫给予了一次又一次的补助。为一位逝去的农民“送行”,这在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追思会”上,故宫又给予何刚的儿子何俊清10万元家庭困难补助。在现有的法规条件下,我认为,故宫已经做得够好了。这充分体现了故宫对一位普通捐赠者依依惜别的深情厚意,睹物思人的不舍情怀。

  故宫有3.4万多件文物来自民间捐赠。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不仅需要各级政府、文物部门以及专业人员承担起使命责任,更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故宫是国家顶级的文物馆藏单位,有多少专家和院所需要他们去关注,有多少新的文物等着他们去眷顾。然而,他们没有忘记广大的人民群众,没有忘记身处底层的农民捐赠者。这不,2017年6月22日星期一,天下着雨,故宫在建福宫花园敬胜斋为一位农民何刚举行了一场特别的追思会。故宫的这一举措告诉我们,民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只有每一位普通民众均能倾心地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才能最安全和最有尊严。我想,这也是何刚的全部意义。

  在有的人眼里,何刚就是一个 “匹夫”,但该“匹夫”32年前的义举,完美地诠释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少数人看来,何刚就是一“傻子”,但国家文物馆藏事业,就需要成千上万像何刚这样的具有真诚奉献精神的 “傻子”。何刚在打工中意外地离开了我们,但他无私奉献国家的精神却长留在人们的心中。何刚身上体现和闪耀的的,正是中国老百姓亘古以来,直扑端庄的家国情怀与平和仁义的思想光辉。故宫对何刚的 “追思”,不仅是开启了与平凡人心灵的“对话”,更重要的是对国家文物馆藏法规的深层次的思考。

  写到这里,我本想拿上世纪三十年代,盗掘东陵的孙殿英们,来与何刚做一番比对;我还想以如今发生在多数地方的文物盗窃、走私案,特别是事发四川彭山区“江口沉银遗址” 的“5·1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来与何刚做一番量化。没有必要了,此刻,我不想叨扰何刚圣洁的的灵魂。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这些不肖子孙,有的早已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有的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我只是想问一个既实在又简单的问题:何刚做了这么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怎么还这么贫困?辗转打工32年,直到在工地不幸去世呢?

 

  (作者为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松滋市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已出版诗歌集《四季情缘》)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