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您被“倒逼”过吗?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07-2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裴光亚】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见诸报端的上飞机不能带液体,临检不舍名酒,男子一气之下,喝干一壶酒;动车也不能带液体,临检怕扔掉浪费,女子喝光了一桶奶;地铁不能带活体,大妈临检杀鸡。这些生活中的“奇葩艺术”,虽然不失“临场发挥”水准,但前两位拿身体为容器,“灌溉”似的倒逼自己“大肚能容”,实则是伤害活体细胞的愚蠢之举。他们践行了“跟自己过不去”的初衷,成了杠杠的“另类英雄”,然而更多的倒是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笑柄。

  后者大妈临检杀鸡,也不是随地乱来,却在垃圾桶边宰杀。为了确保垃圾分类落实到每个环节,安检员对大妈详细说,鸡血是液体垃圾,应该倒进下水道,鸡毛是湿体垃圾,编织袋属于干体垃圾,应该分类装置。

  由此想到上海“垃圾革命”的“七月风暴”。

  上海市7月1日起“全面撤桶”,全面进入垃圾分类“法制时代”。但此前出现的一些垃圾乱扔的不文明现象,引发了一些居民的担心。垃圾分类转化为居民行动自觉并非易事,不仅是“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不仅明确了生活垃圾要分类投放,还提出了“定时定点”的要求。定时定点要在大多数社区落地,涉及到“撤桶并点”——将社区楼道内或门洞前的垃圾桶撤走,集中放置在指定点位,居民只有在固定时间段内前往这些点位,才能投放垃圾。对于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普遍存在意识和实践“知行不一”的情况,“撤桶”也引发一些居民的担心。除此之外,在当前垃圾分类执行落地中一些难点问题如何解决也备受关注。

  某种程度上“撤桶”的不方便能倒逼居民分类习惯的养成,但容易出现反复。垃圾分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需要很长的过程。只有真正通过顶层设计落实责任,通过持之以恒的入户宣传、“桶长”督导、强化监管和常态执法等强势推进,才能真正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正确率,从而养成源头分类的好习惯。

  应该看到,生活中的“倒逼”是提升人类文明的有力抓手。“最多跑一次”改革瞄准现有政务服务中心的弊端和不足,以减少群众和企业跑腿次数的方式,倒逼政府流程深度改造和重置,最终实现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少跑腿”甚至“不跑腿”。

  时下“倒逼”正在成为美谈,并入选年度十大流行词。各行各业的问题动辄倒逼,似乎“倒逼则灵”。在许多领域,“倒逼”的确是这样大显身手的。但“倒逼”终归是一种被动行为,是下一级对上一级进行一定的迫使,使其解决下一级的问题。因而无论哪个层级都不该对其津津乐道,这是一种“非常规”的方式。倒逼是“迫使”“推动”等词的升级版,强化了反常规、逆向促动之义。

  上面不想动的时候,以下逼上,这叫“倒逼”,逼是带有威力的压迫力量。我国,以前从来都是以上逼下,下面只有逆来顺受的,而不可能以下逼上的。现代管理常常就用“倒逼”的方法实施管理。有时也叫目标定位。某件事情一定要完成,并且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同时要求达到什么效果,然后再去寻找完成的途径。

  上海的垃圾“撤桶”革命,必将倒逼市民文明大幅度提升,并迅速影响推动全国人民文明大幅度提升。您将再也看不见“喝一桶”“喝一罐”“现杀鸡”之类的大跌眼镜的风景了。

  为一线城市的“一流风景”喝彩!

 

  (作者简介:裴光亚,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松滋市东方书院常务副院长,已出版文学作品集《海之孕》,杂文《“附加值”漫议》荣获第五届“克权杂文奖”三等奖)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