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你选谁当总统?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4-10-18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陈思炳】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近日从报端读到一篇文章,题目叫“综合测评”,说是有位不记名的候选人,第一位,曾经因违反规定被两次赶出办公室,读大学时还经常吸食鸦片,每晚都要喝一公升左右的白兰地酒;第二位,他笃信巫医和占卜家,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长期嗜酒;第三位,曾经是国家的战斗英雄,喜欢素食少荤,从不吸烟,偶尔喝点啤酒,年轻时不曾违法,也无犯罪前科……请你根据他们的档案材料,从中选出一位最优秀者,让他担任一个国家的总统。

选谁呢?可能所有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三位!殊不知,上述三位候选人中第一位是丘吉尔,1940年开始出任英国首相;第二位是罗斯福,他不仅当选了美国总统,而且次连任;第三位则是臭名昭著的法西斯魔头希特勒……

你的确不愿选择法西斯魔头,可你的确让“希特勒当选了总统”。当然,让人震惊和深思的并不是这件事本身,而是这道测评题在选人用人上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启示之一,不仅以档案资料裁定一个人。建立人事档案,利用人事档案这一载体,记录一个人过去的经历和学历、成绩和贡献,载明他过去的错误或罪恶,无疑是掌握一个人“背景资料”的有效方法。组织人事部门以此作为选拔任用人才的依据,也不乏其合理性。但是, “档案背景资料”只能表明他们过去的所作所为,可以据此评判一个人以前的功过是非,根本无法准确地决定其现在和未来。过去的战斗英雄,后来成了法西斯魔头,曾经违规、曾经吸食鸦片的丘吉尔,后来成了英国首相……也就是说,真正能决定现在和将来的,只能是他们现在和将来的表现。在人才选拔上,用人部门应当及时有效地掌握人才的最新情况,决不能仅依据表明历史的档案和记载功过的履历。况且,有的档案材料本身就是假的呢,因贪污受贿而被执行死刑的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生前为了实现所谓的“政治抱负”,他费尽心机地为自己建立了一个追赶时髦的“红色档案”:在出身上,他移花接木,把自己填写成高干的“养子”;在学历上,他只是张家口柴沟堡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在填写干部履历表时却写成河北师大物理系毕业;到河北省国税局工作后,又让一个教授代写论文,弄到了硕士学位的证书;什么级别也够不上的他从张家口向石家庄调动时,造了个假档案,大笔一挥填上了“正科级秘书”。遗憾的是,这些假档案资料,竞被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所深信,为李真后来的升迁高位奠定了基础,这不正从反面给我们一个仅凭档案资料用人失误的深刻警示吗?

启示之二,不能用静止的观点评价一个人。宇宙万物,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对人才的评价也应以这个观点为指导。由于受主观因素或客观环境的影响,在人生历程中,有的人往好处变,也有的人往坏处变,因此,考察人才也要与时俱进,不能静止孤立地看。晋代有个人叫周处,年少时“暴犯百姓”“为乡里所患”,当地百姓把他与山上猛虎、水中蛟龙相比,并称三害。后来他对错误有了认识,便自告奋勇“杀虎斩蛟”,为民除害,立功赎罪“励志好学”,步入仕途,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 与希特勒一样,在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之流事发之前的档案里,也满是耀眼之词,写满了所谓的“对党忠诚、贡献突出、德才兼备”事实上,他们也的确做过有利于党、有利于人民的事,甚至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但是,他们在后来被连续提拔重用、一路平步青云过程中,放松了世界观改造,放松了自我约束,加之客观上缺少监督,已慢慢蜕化变质,可有关领导还依据他们过去的表现,被他们的“假政绩”所惑,仍然对其提拔重用。近年来,出现有的腐败分子“边腐边升”的怪现象,也说明某些用人部门对干部缺乏动态考察,只重视“过去时”的背景档案,忽视了“现在时”的最新资料,缺少了必要的跟踪考察机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启示之三,不能凭一时一事褒贬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在选人用人上,有些领导很重视对人一时一事的印象,特别是第一印象。本来某个同志很有才干,就因为某某偶然事件,在领导那里落了个不好的第一印象,他就背时倒运;某个同志就因为年轻时一件小事,在领导那里印象坏了,一辈子再没有出头之日;相反,有的人善于投机钻营,善于包装自己,善搞“政绩工程”,某项工作受到领导称赞,或某件事(尤其是替领导者办私事),博得领导好感,甚至几句溜须拍马的话让领导爱听,也可能平步青云,扶摇直上。沈阳市原常务副市长马向东提拔迟若岩就是典型一例1996年,辽宁省城建工作会议在大连召开,当时沈阳市建委主任因公出差不能参加会议,临时指派建委专职委员迟若岩去,迟若岩在会上巧舌如簧,大吹城建工作政绩,赢得当时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马向东好感,不久便在马向东的大力举荐下,38岁的迟若岩就升任沈阳市自来水总公司总经理(正局级),1997年又在马向东极力推荐下,迟若岩又如愿当上了市政府副秘书长。谁知时隔半年后,沈阳腐败大案全线曝光,迟若岩也是个大腐败分子,因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领导对部属一时一事表现的好恶,本无可厚非,关键在于这“一时一事”是否反映了客观实际,是否反映了本质。要做到“客观”,抓住“本质”,就应该“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辩证地”去看一个同志,不能一叶障目,仅凭一时一事的印象而终其一生。要听其言必审其本,看其事必校其实,观其行必考其迹,微而能发,察而能深,方不至于看错人。

启示之四,不能以瑕掩玉而否定一个人。要不拘一格选人才。人都是有缺点的,人才也不例外。选人才,首先要看他本质的主要的东西,看他是不是人才。古代思想家王充有言:“大羹必为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我们也不能一瑕障目,不见美玉。对人才,首先要着重看其长处。任何为人民所需要的一技之长都是可宝贵的。“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是发现不了人才的,只能以瑕掩玉,埋没人才。如果按有无瑕疵或缺点多少来取舍一个人,尤如前文所出的那道测评题答案,否定的将是有缺点的罗斯福和丘吉尔,而肯定的则是没有多少缺点的希特勒。故然,缺点错误本身并不是好事,更不能明知故犯,而且发现缺点错误则要“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罗斯福和丘吉尔之所以能成为杰出的领导者,决不是因为有那些缺点,而是靠他们的高超智慧和卓越才能。

当然,要选好人用好人不仅仅是这道综合测评题给我们的几点启示,上上下下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组织人事部门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心中有数,而且准确无误,万无一失,要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让忠诚实践“三严三实”的能人快上,让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之流及时下台,还需要建立及时、有效、科学的监督、管理、淘汰制度甚至是弹劾机制,要不,真让希特勒之流当选了国家总统,那可就危险了!


作者简介:陈思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文月刊》《杂文选刊》等100余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杂文连续10年获“安徽新闻奖”(其中副刊类6次获一等奖)和2022年度“中国报纸副刊奖”(二等奖)。多篇作品收进《中国杂文年选》和《全国散文作家精品集》。有50余篇文章被选进省(市)中、高考试卷作文模拟题。)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