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们在杂文版面式微、时评阵地收缩的环境下,发挥韧性与活力,坚持以杂文时评为主、多体裁创作发稿,颇有收获。1—7月份,《东台杂文界》微信群活跃多端,信息资源与渠道沟通互畅共享;《东台杂文界》会刊出版二期,刊发各类文稿近4万言;学会活动按章程正常进行,先后举办市内外研讨、座谈、采风等活动8场(次);84名会员中有50多人正常写作发稿,今年已发表杂文、时评、散文、论文等作品1100多篇(次)。
现在简要汇报一下我们学会今年以来的建设情况,主要精神就是两个“坚持”,三个“始终”。
一、坚持写作不动摇。
对杂文学会和杂文作者而言,写作是硬道理,发表是硬道理;没有杂文时评的写作与发表,杂文学会就是个空学会。在发表难、难发表的形势下,坚持写作,进行韧性的奋斗,拓展弹性的空间,力争多发表,显得尤为必要,尤为珍贵。
与时俱进,占领版面。媒体版面的制约,考量着作者与时俱进的眼光与能力。殷国安老师一直以针砭官场腐败为写作的主题,适应媒体版面的变化,他将笔触扩向社会与民生,批判民生工程中的种种怪现象,运用法制观点就案说理,为百姓生活作法律阐述,相关评论甚获法律界专家赞赏。现在,
他日写二篇,每月平均发表30多篇次,不愧是我会为民生写作的楷模。中青年会员呼应传统媒体版面的需求,坚持多发稿、发好稿。严国进、杨玉明两位疾控中心的正副高职称会员,运用自己疾控与医药专长,在《人民日报》、《新京报》、《健康报》、《中国医药报》、《现代快报》等报纸各发表时评、杂文数十篇。周稀银在关注神木县招聘研究生临时工、空姐被滴滴车司机侵害等热点事件中,每每有新锐观点见报;在机关食堂问题、三点半放学现象、喷泉成隐形杀手、马路护栏吞噬生命等社会边缘题材上,常有独特的观点发表,并被大量转载;今年已发表了六七十篇。
体裁多样,力争多发。面对杂文主园地缩小的状况,我们鼓励和引导会员们多体裁、多题材创作,使学会的生存与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居著培老师接触杂文才三年多时间,小品文已越写越精彩,作品活跃在天津《今晚报》上,今年发表的20多篇中,有五六篇分别被《意林》、《报刊文摘》、《杂文选刊》转载。朱海滔的杂文时评,风格醇厚执中,曾是《中国纪检监察报》的常客,今年他随着报纸版面的调整而调整,转向党刊杂志专栏投稿,已陆续发表了数十篇言论。水乡分会的朱霆侧重于三农题材,对应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在“农字”报刊上发表言论数十篇。副会长、女作家赵峰旻创作的散文,获得多个全国奖项,有的被收进中学课外读本。新会员杨龙美(笔名易湄)出版了两本诗集,加入杂文学会后,开始尝试杂文味的诗歌创作。秘书长张娴遭遇骨折,住院治疗还坚持写作,多篇带有杂文味的随笔散文作品问世,得到文艺界的称道。黄爱荣、徐永鹏、虞忠辉、崔恒清等一批中青年作者的随笔游记、文史研究、读书心得、论文研讨等,多有拿手的好文章不断见报。
今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大地文艺副刊发表了老会长朱兆龙的“伟大征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应征散文《笆斗村的盐蒿子》,这是继续去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副刊发表其“逐梦-—这五年”应征散文《甘港日子节节甜》之后,再一次将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送上《人民日报》,为宣传家乡强富美高的小康建设贡献了力量。他承担了市委下达的“东台盐文化研究” 的任务,利用“边角料”,今年在《东台日报》开了专栏,连载式地发表了二十多篇盐文化杂谈,用杂文家的笔法再现古韵,评述盐史,借古喻今,以文化人,为我们学会在东台有为有位、获得支持作出了贡献。
开拓市场,新旧并举。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杂文、时评提供了更加灵动开放的平台,我们积极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抢占这个前程远大的滩头阵地,以新媒体发稿的增量来弥补报刊用稿的减量。周红老师以网络、微信为阵地,发表了若干颇有见地的观点,走出了不在报刊发表却能传播更广的新路。张林祥副会长除在香港《大公报》等报上发表杂文外,还在国内知名的几个新媒体及杂文网上发表多篇杂文,弥补了纸媒阵地的缺失。农民作者杨应和,善于钻研,敢于评论热点难点议题,陆续在红网、荆楚网、长江网等网站发表多篇时评,并在《北京青年报》、《法制晚报》等纸媒上发表多篇作品,进步很快。周稀银、吴应海也先后开辟了《海浪声声》和《周稀银评论》微信公众号,开始了新老媒体结合、两条腿走路的写作发表新模式。
二、坚持发展不停步。
杂文学会要发展,除了写作和发表外,需要经常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以保持主体热度,增强吸引力和向心力,扩大知名度和影响面;不活不动,就成了不冷不热不死不活的空壳子。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坚持发展:
一是作品研讨。年初,我会和盐城市杂文学会合办了周稀银、吴应海作品研讨会;4月22日世界读书日,又和市图书馆合办了朱霆杂文时评集《鹤落埨乡情》出版座谈会。通过研讨,总结文友的写作经验,交流各人的心得体会,发现需要提升的空间和应对的措施,共同提高,继续发展。张娴、冷雪峰、徐永鹏的杂文散文集,将于下半年出版,届时也将举办新书座谈研讨会,鼓舞士气,共同发展。
二是成立分会。由于我市地域广大,为覆盖乡镇,扩大发展,先后成立了东台市杂文学会水乡分会、省东台中学分会、女作家分会,扩大了学会的覆盖面和影响面。目前正在筹备沿海分会。
三是培养新人。对外,我们向省杂文学会推荐了9名新会员。对内,两年选择发展了十名写作新人入会。胥照方、林四海、夏素红三名会员分别举办了线上线下写作培训班,在中小学生和网络新锐中培育杂文写作的新苗。
三、下一步的活动计划。
概括地讲,就是三个“始终”。始终坚持创作。继续办好《东台杂文界》会刊和微信公众号,团结全体会员坚持写作硬道理,不断努力写作,争取下半年的发表量超过上半年。始终坚持发展。完善分会结构,组织各分会开展内部活动1-2次。好中选优,年内再发展3-5名新会员。始终坚持活动。除了举办新作品研讨活动外,重点做好明年我会成立二十周年的纪念准备。计划编印一本二十周年纪念刊,从现在起征集各人近年佳作尤其是现在到明年上半年发表的新作,作为建会二十周年的成果展,以激励士气,不断前进。
以上是我们东台杂文学会的情况汇报,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作者为江苏省东台市杂文学会会长。此文系作者2018年8月14日于青海省西宁市举行的全国各地杂文学会联席会议暨中国写作学会杂文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经验交流讲话)
编辑:杨东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