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九章——松滋西南重镇刘家场百年史变(连载之三)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3-01-14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王夏】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第三章 神秘军工


新中国建立之初,美国对华实行全面打压政策,扶持台湾蒋介石政权。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更是拉拢西方国家公然与中国为敌,而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反攻大陆”之嚣声一浪高过一浪;19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蜜月期结束,中国开始全面抵制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中苏关系彻底破裂,苏联逐渐上升为中国国际关系中最可怕的敌人。一时,从雷州半岛至东南沿海、从北方海疆到漫长的中苏边境,中国大陆虎狼环伺,列强纷扰,正是“雪压冬云白絮飞”、“高天滚滚韩流急”......

为应对风云剧变、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为避免暴露在东南沿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军事工业免遭帝、修、反的打击甚至是核威慑,毛主席号召并组织制定了以加强国防建设为目标的三线建设之宏伟蓝图。

“三线”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包括京广线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山西省雁门关以南、贵州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而“一线”泛指沿海和边疆的诸省市区;“二线”是指区别于“一线”与“三线”之间的省市区。

“三线建设”既是一个军事概念,又具有经济建设的属性。是大三线建设与小三线建设的统称。

大三线建设是指在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建设内容是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同时兼具建设燃料动力、农业和轻工业基地。

小三线建设是指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战略后方地区建立以迫机炮、火箭筒、无坐力炮、步枪、机枪、冲锋枪及弹药、地雷、手榴弹等轻武器生产厂为主,包括为武器生产配套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等在内的后方基地。    

掩隐在湘鄂西群山环抱中的边城——刘家场镇,得大、小三线建设的双重区位优势,位置凸显而特殊,注定在共和国战备史上熠熠生辉。


一、沸腾的边城


1964年,在边城镇北的官渡坪村北虎山下和在边城镇东的龙潭桥村马家湾,同时,勘建国营清江矿山机械厂(代号982)和国营荆江农机厂(代号949)。当地人习惯称之为矿机厂和农机厂。其时,这些区域被命名为“长江工区”。

两厂均以湖北武汉动力机械厂为骨干派生而成。同时,从全国各地军工厂抽调大批干部、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成建制地迁移到边城。在那个九州同一、雷厉风行、备战备荒的年代,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的基础建设。1965年,982和949两个军工厂正式投产。


01矿机(982)遗存,这里曾生产枪支.jpg

矿机(982)遗存,这里曾生产枪支


资料载:982属湖北省国防工办管辖,隶属于五机部(即国家常规兵器工业部)。主要生产的军品武器为56式7.63毫米半自动步枪。该枪性能在当时较为先进。点射、连发均可。枪自带有三棱刺刀。轻巧便携。曾是我国支援第三世界国家(越南、柬埔寨、老挝)人民解放战争的常规枪支。

工厂实行军事化管理,982厂建制为团,车间为连,车间主任称为连长,982场分设为8个车间,有7个连,因工具车间太大,被定位为工具营。建厂初期,有正式职工1800多名,后又陆续招收过几批知青和转业复退军人。1966年,在松滋县农村又招收一批“亦工亦农”的青工,充实劳务岗位。

949厂的建制规模、职工人数及管理形态与982厂的情形基本相同。其生产军品为:军用步枪子弹。亦是我国支援第三世界国家(越南、柬埔寨、老挝)人民解放战争的常规军用产品,曾在中国援越抗美中发挥重要作用。

1972年,在边城镇西月峰山下的长岭岗,在矿机、农机建成数年后,国营江南东风工具厂(代号2639)建成投产,它是以982厂的最大车间——工具营为基础,就近利用其设备并调配技术工人,扩充而完成的,该厂主要生产特种刀具、量具,供各军工厂之需。

至此,边城周边982、949、2639三厂鼎立,形成连片而成熟的军事工业基地。

1971年10月,一场更大的军事工业风暴席卷边城,代号为2358。它由中央军委重点规划、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中南物资管理局派员组织实施,其工程基建指挥部设在边城杨家台(原畜牧场)。

一时间,从全国各地军工厂、武汉钢铁冶炼厂抽调的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征集而来的转业军人、知识青年浩浩荡荡、蜂拥而至,人数多达万余名。由于仓促上马,一些机关人员分住在附近老乡们家中,而绝大部分一线工人则分住在离边城更远的卸甲坪、曲尺河等地。

随着铺天盖地如滚滚洪流般倾泻而来的建设大军涌进山里,山民们从未见过的军用重型卡车、军用吉普车、三轮摩托车在新建的公路上穿梭如织,狂野奔驰,扬威耀武,卷起阵阵尘土。而随着隆隆的炮声、嘹亮的军号、猎猎的军旗,憾山动地、震聋发聩、亮人心眼,深山里宽大的厂房、林立的烟囱、成排的住宅楼如春笋般拔地而起。为片区内军工厂服务的煤矿、发电厂、水泥厂、钢铁厂、铁路及铁路扩建(松宜铁路延伸到湖南省石门县)、长江引水(从枝城港向刘家场铺设直径达数米的输水管道)等配套工业项目应时而生。有的通过论证立项、有的启动勘测规划、有的破土动工,甚至耸立在卸甲坪那穷山坳里的第一座实验钢炉炼出了第一炉钢渣。边城(刘家场镇)亦成为松滋历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业重镇而享誉湘鄂边。是时,湖北省“松宜市筹建工作组”在边城老街挂牌进驻,青石板铺就的老街第一次出现共和国高官的身影,那一刻,是何等的扣人心弦,整个边城如梦似幻,不夜的山城在战争濒临的硝烟中,经年起舞、沸腾......


二、鲜活的边城

 

1965年,矿机厂(代号982)、农机厂(代号949)开启边城军工生产建设的新纪元。至1971年,边城拉开2358军事工程全面建设的序幕,从祖国的天南海北汇聚而来的万余名军工人及随迁家属,他们胸腔里跳动着一颗红心,遵照毛主席“近山、靠水、扎大营”、大搞三线建设的重要指示,为了革命的需要,为了让“毛主席睡好觉”,“舍小家顾大家”,放弃大城市优渥的环境和都市的繁华,来到鄂西南边陲小镇刘家场,开启了他们别具意义的生命形式和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

其别具意义的生命形式,就是为国家而生;

其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就是扎根边城,土洋结合。

前者,他们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带着崇高的信念,昂扬的激情,奔腾流淌的热血;后者,他们从大城市带来以熏染成习的文明方式、优雅情调、开放思维、健康饮食和不得不受限于鄂西南山区高山锁钥的封闭环境和与之相应的空前的物资匮乏、在贫瘠土壤中滋深的本土风俗、其中不乏陋习之二者相互排斥、无声撞击,最终达到融合统一。

他们工作于斯,生活于斯,成为一个依赖于山民又别于山民的特殊群族和特殊阶层。他们本质的先进性(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给边城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注入多元文化和异域风情,生动而鲜活;他们物资的丰富性(工厂实行八级工资制加山区补贴),富到让山里人直视惊呼,感觉到他们无限阔绰,悲悯自己时又向往不已。因此,万余名军工人及随军家属成为边城人民生活的标杆、向往的灯塔。而同时,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他们共同塑造了大山里的时代群像;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社会历史;留下了一个个旷世传说的军工神话;涵养了一簇簇永不凋败的文明之花。那鲜活的生命,靓丽的青春,风中的爱情,爽心的物事,依旧芳踪可循,跃然至上。



02农机厂(949)遗存,这里曾专门生产子弹.jpg

农机厂(949)遗存,这里曾专门生产子弹


——东方欲白,军号嘹亮。那是军工生产的生命符号,又是时代的凯歌,战斗的号角,上下班、交接班,军号破长空、振山崖,催人奋进,催人向上。无论是军工人,还是公社社员,都是精神上的亢奋剂,生活里的生物钟;

——铜管乐队。矿机厂里的铜管乐队是厂革委会组织的一支军乐队。军工人来自四面八方,人才济济,藏龙卧虎,乐队里不乏专业奇才——“赵老头”是乐队的监艺术,他曾是国民党某仪仗队的小号手。老头是北方人,为人豪爽,爱喝点小酒,虽带着“帽儿”(被管制对象),但他乐于接受改造,对人和蔼,又才艺出众,故人气颇旺。数十人的乐队在他的指导下,从外国古典名曲到流行革命歌曲再到时代军乐,无所不能演奏。其旋律时而高亢悦耳,时而低沉雄浑。数十人组成的军乐方阵,经常出现在荷枪实弹的工人武装游行队伍前面和那一阵阵洪亮的革命口号声彼此呼应,成为边城一道独特风景。军乐队常常在剧场演出亮相,甚至县城及军分区组织的大项活动也会特别邀请这支军乐队造势,要知道上世纪6、70年代,西洋铜管乐器那是何等稀罕之物,只有如982军工厂,才有财力购置天价的乐器和有实力组织数十人艺术培训及演出。

——“一号哨所”和神秘的枪声。一条独路进出982,把守厂区的“一号哨所”就设在山谷的隘口。荷枪实弹的哨兵配备的都是手枪。每当厂区响起嘹亮的军号声,便有一对对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人队伍整齐的从“一号哨所”进出。除此,只有持有“特别通行证”的相关人员才能从此通过。“一号哨所”是一道威严的警戒线,是一道神秘的风景线,任何进出的人们都要经过哨兵冷眼扫描,包括飞鸟。厂里生产的枪支,皆由武汉军区军车押运提走。提运手续十分繁琐严谨,无论你有多大来头,军车到达“一号哨所”都得按规定停下,改由厂里专职司机和军方押运负责人开进去,再由厂里的司机开出“一号哨所”,然后交由军方押运离去。厂里生产的枪支必须经过射击检验,一支枪点射、连发消耗的子弹多达数十发。这是厂区内常年枪声时起的原因。弹壳飞溅的靶场,以其说是修在地下工事中,不如说是藏在山洞里。人工掘进的山体,也无法将靶场上尖厉的枪声与外界隔绝,深山因着鸣天的枪声打破万年的沉寂,充满着时代的勃勃生机。除此,982和兄弟兵工厂组成的“敢死队”(文革时期的一个“革命”组织),更是把枪声传递到了荆沙、宜昌、宜都、松滋,在此,姑且不论其“革命性”行为当否,他们终究是从边城出发,回边城中去,给红色边城打下了深深烙印。他们的英武豪杰,英雄气概,也算是那个时代的独特故事,数十年在边城发酵与传说。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矿机厂里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是一支与本厂铜管乐队同样出彩的又一支文化劲旅。一批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排演的革命样板戏——现在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红遍了鄂西南山区,常年受邀在松滋、枝江、宜都、宜昌、荆沙、潜江、石门等地市县巡回演出,其与专业剧团相比毫无逊色。闲时,他们在深山大林中吊一吊嗓子,惊起布谷鸟高飞,杜鹃花羞色。

——文体盛事,绵延春夏秋冬。矿机厂有两支精悍勇猛的篮球队。清一色的年轻人,他们的球技冠盖边城及周边地市县。边城篮球队还有:农机厂篮球队、工具厂篮球队、松宜矿务局篮球队、河田坪电厂篮球队、荆州汽运五车队篮球队、刘家场镇财贸联队......常年赛事连连,成为当地人的娱乐大餐。除此,厂内厂外还有书画赛、博弈赛、辩论赛、盆景花卉赛,不一而足。

——边城别称“小上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边城,那些从上海、重庆、北京、天津、武汉、西安、广州、长沙等大城市支援边城军工建设的俊男靓女,他们带来了异域的色彩、飞扬的生活方式和前卫理念。在绿军装丛中,那些飘逸的连衣裙、紧腰的短套装、锃亮的高跟鞋、波浪式的烫发,伴着那满口的京腔、汉腔、秦腔、川腔和杂陈的普通话,冲击着古老的边城;加上连片的工厂,敞亮的夜晚及边城中心闪烁的霓虹灯,边城刘家场一时竟有“小上海”的美名。而在边城的山坳里、旮旯处、小溪边、绿树下,隐隐绰绰掩映着无数恋人的身影,构成一副时代的风情画......


三、落寞的边城

 

1978年12月24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军工企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国防工业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稍后,高层对军工企业提出了军企转民、军民结合等多种改革方式。边城所在地的982、949、2369开始联合试制民营产品——轻便摩托车并获成功。


03东风工具厂(2639)遗存,这里曾专门生产军用工具.jpg

东风工具厂(2639)遗存,这里曾专门生产军用工具


1981年,省国防工办行文:982、949、2369——三家军工单位联合组建湖北轻便摩托车总厂。总厂机关挂牌在982老招待所,生产方式为3厂分工合作,总装任务在矿机院内完成。

新兴的“湖北摩托车总厂”,先后生产了2000多辆合格的轻便摩托车。远销全国各地。当时全国摩托车生产厂家21家,“湖北轻便摩托车总厂”榜上有名,这让边城军工人分外振奋与自豪。然而,它却是边城军工人的晚照夕阳。

此后,因市场不稳,管理不善,资金断裂......在多年计划经济胚胎中发育而成的“湖北轻便摩托车总厂”,最终被市场经济大潮冲毁沦陷。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苟延残喘,诸如靠着替“066”海军基地、“中国二企”等单位,“打短工”、“做零工”,艰难的维持了一段时光,昔日辉煌的国营军工厂不得不丢下面子、暗淡形象,跛足而行,兹此,不复生机......

1985年,湖北省政府办公厅以鄂政办发(1985)63号文“关于调整部分省属企业隶属关系的通知”确定982、949、9669下放沙市市,9615、9603下放荆门市;1986年,继而下发了鄂国秘字(1986)033号、鄂经企定(1986)189号文件,进一步对上面所及的军工企业作出了具体的安置政策。

“北湖小区”——荆州、沙市结合部的那个淤泥遍布、垃圾成山、荒无人烟的小村(荆沙村),最终成了“骄傲一世”的军工人的屈居之所。

同样,早在1971年10月就上马的2358浩大的军事工业工程,随着“9·13”事件发生,共和国元帅林彪坠机蒙古温都尔汗。斯时,多地厂址已沦为废墟!

弹指间,20年悄然过去。那个时代,边城爆炸式产生的、火热的军事工业建设与生产图景,就如一串绚烂的礼花,在历史的天空中升腾与陨落。而今,在边城人民政府忙碌的事务中,每年都要抽专人向国家军工遗址会填报“全国军工遗产申报登记表”。边城人民期望在年复一年的申报中引起高层关注,从而拨专款修缮、维护、保护边城偌多的军工遗址,并将其转化为特殊而优良的旅游资源,成为边城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点。同时,它将是对曾经在此奉献青春、抛洒热血与生命的万余名边城军工人的深情告慰,是对曾经因之热血沸腾激动不已的边城人民之图强愿景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深层关注与表达。

盼全国军工遗产会派专员俯察边城。

啊!落寞的边城!必将雄起的边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