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踏水车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6-07-1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亮】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我一直对好逸恶劳的人不感冒。我认为他们是对美缺乏欣赏而迟钝和懒惰的反映。看到那些游手好闲、天天做梦等待馅饼降在自己头顶的人,就有点替他们惋惜。我想,他们一定没有领略到劳动之美,他们一定没有踏过水车。

  而脚踏水车,正是我的劳动开端。30年前,我还在上小学。暑假的某一天,天刚蒙蒙亮,我和爷爷出发朝自家的稻田走去。爷爷背着水车的车筒子,我背着水架。田埂边的半边莲开着白色的小花,细弱的茎努力向上生长。狗尾巴草挺着长长的叶舌,在晨风中摇动。虽然连续了几天的大晴天,但车前草的叶子上依然露珠闪闪。

  “刘家堰边上的稻田没有水了。”爷爷昨天晚上说。因这块稻田就在堰塘边上,我自告奋勇地要去帮爷爷踏水车灌田。

  脚踏水车就是龙骨水车,有别于平原地区和风景区利用自然风力或水力冲击使其转动的水车。龙骨水车用于丘陵地带干旱时节提水灌溉。在没有电力潜水泵、柴油机抽水设备之前,此水车已在中华大地使用了近2000年。水车由车筒子、车梁、车盘子、水葫芦、车蹬、车杠、水架等几个大件组成。车筒子就是一个贯通的长木筒子,是车盘子运动的载体,也是水向上流动的载体。车盘子由车闩子连在车锁子上,一个个车盘子相连,组成长长的一串。在水车进水的入水口,有个水葫芦,即木制轴承,在用脚朝下蹬力的作用下,车盘子围绕车梁和水葫芦成顺时针循环转动,空的车盘从车筒子一路向下,带着清澈的水流,将水从堰塘中带起来,让其流到沟渠或者稻田。如此反复,水车车水就成功了。

踏水车(图片来自于网络)
 

  我帮爷爷架好水车的柱头、横梁,将车盘子和车筒子的一端放入刘家堰塘,然后趴到水车横梁上,开始用脚猛蹬车拐起来。

  此时,银白的曙光渐渐显现绯红。太阳从山脊缓缓升起。朝霞透过树梢映在堰塘边,映在田边,一时间变化无穷。有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在飘扬,有的像火山喷发前的燃烧……真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我和爷爷脱掉上衣,赤着胳膊用力往下蹬。因我是第一次踏水车,爷爷一边用力蹬车拐,一边用慈祥的目光打量着我,并不时地提醒我,“累了就歇一歇”。其实,在同年人中,我的身体非常结实,再加上水车很平稳,所以刚开始并不觉得累。

  约莫一小时后,爷爷叫我下水车休息,他要到稻田周围去看看水的走势和大小。下了水车,走到田埂上,我猛然感觉双腿胀痛难忍,一屁股坐在田垄的开阔处,并顺势躺在青草丛中。

  我双手抱起后脑勺,打量着远处的风景。只见天似穹庐,于一块稻田边,我看到了蔚蓝天空里白云轻盈的诗韵,稻田与稻田之间油画般的辽阔,以及不远处一边用锄头除草一边大声说笑的劳动者。这一切,使我蓦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和潜藏在我心里的斗志!哦,踏水车,是我的劳动开端!但劳动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听水车的车盘子“咯吱咯吱”的声音,看水流“哗啦哗啦”流淌,想到能够用自己的力气帮家庭排忧,我热血陡涌,顿生战士出征走上古战场的雄浑之力。

  爷爷走过来,告诉我稻田还没有灌满,大约还要一个小时的水流量才可以。我强忍双腿的酸痛,和爷爷来到水车边,趴在横梁上开始踏水。这一次我没有了刚刚踏水车时的欢快,现在每踏一步车拐,感觉双腿像灌了铅似的沉重。爷爷可能看到了我的窘态,他一边计算着这块稻田的收成,一边给我讲起了水车的故事。

  他说,水车有脚踏的,也有手摇的,但手摇的很费力,出水量很小,一般只是稻田里欠少许水时才使用。水车的车筒子的坡度越大,脚踏车水就越费力。车水是一个重体力活,一般车水的时候全家人一齐上阵。最费力的是车窝子水,几部水车依次排放,第一部水车放在河边,或者堰塘边,第二部开始依次朝上摆放,第二部水车接第一部水车的水,第三部水车接第二部水车的水,直到水车的出水能流到稻田里。水车车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保持出水的效率最高,如果不齐心,上面的水车等着下面车的水,那样就大费时间和力气了。勤劳的人们对水车怀有深厚的感情。在稻谷丰收后,他们将水车洗刷干净,让它自然干透,然后买来桐油,开始仔细地涂抹和溜刷水车车身。桐油是一种优良的带干性植物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轻、光泽度好、附着力强、耐热、耐酸、耐碱、防腐等特性。用桐油溜刷水车,可以起到很好的防蛀虫、防开裂的作用,为下一次的灌溉使用做好了准备。

  水车又称孔明车,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它是先人们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高超劳动技艺,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相传为汉灵帝时毕岚造出雏形,经三国时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纵览水车的历史,我们还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联着。这也难怪,如果因为干旱无法灌溉而造成农作物减产或者欠收,曾创造出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是否会因为吃不饱而无法成就辉煌的事业?在车水劳动时,人们鸣锣为号、吆喝成歌,创造出了无数生机勃勃的文化。耐于负重,诚厚顽强,奋发向上的先民,以及相伴他们灌溉的水车,保障了我们民族的延绵不绝,铸就了我们民族的龙马精神。

  我们把一切美好的传统都像长江之水似的遗传下来了。我想,即便是身性疏懒的人,为了建设美好的家园,都会在劳动的路上,自强不息地进取!

 

 

 

  编辑:邓康康

  审稿: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