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散文:沈园问情(上)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6-09-2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乐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在当下中国,一般人对地级市都不大入眼,大约因为地改市之后,煌煌国土上以前有市没市、市大市小,都假以“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城市化”之名,撤大化小任意瓜分,并来了个排排坐吃果果,或大或小平起平坐地同叫了地级市,使得时下所谓地厅级的市,已是多如养鱼人的池塘,一抓就是一大把虾蟆。

  但是,对于浙江的地级市绍兴,大约又是任何人都不得不刮目相看的。用山灵水秀、人杰辈出八个字,来概括绍兴的物华天宝似不为过。

  在绍兴北站阔大的站前广场上,正中矗立着现代文豪鲁迅先生雕像,右侧雕刻着大禹、勾践的英武雄姿,左侧雕刻着王羲之、陆游的文士风流,真可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绍兴的志士仁人,还有反清女杰秋瑾,中国现代教育的领军人物蔡元培,兴越灭吴的大功臣范蠡、天下第一美女西施,以及谢安、王阳明、贺知章、陶行知、范文澜等众多灿若晨星、扬名天下的古今大名人。其文化底蕴积淀之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之盛况,在中国地级市中,应该算得上数一数二。于是乎,在杭州、上海逗留期间,虽然四度造访过绍兴,还是没能尽览绍兴遍布的名胜风情。

  对于是不是值得用半天时间,去那南宋以来就闻名天下的沈园走走,我也是一直都没拿捏稳妥。直到羊年传说中的那场17级大台风,据说将要从杭州湾横扫向西袭击杭州城,而最后这场疯狂的超级台风却席卷向北,在它的横扫名单中剔除了杭州之后,我才犹犹豫豫地跨过那块“断云幽梦事茫茫”的大裂石,走进了因南宋大诗人陆游,与前妻唐琬的断肠和词而扬名数百年,又由当代文豪与科学巨匠郭沫若先生题写园名,并发表过《访沈园》一文而名闻天下的绍兴沈氏园。

  

  绍兴沈园北苑古迹区的宋代葫芦池

  杭州湾一带的天色亮得早,第一次从杭州去绍兴,是清晨5点多就出发了。从杭州东站到绍兴北站的高铁,路途上只有十来分钟,在车厢里刚泡了一杯滚烫的绿茶,还没等茶水放凉,火车就停在了站台边。到达造访绍兴的第一站鲁迅故里时,景区还没有开门迎客。但在那朦胧的天光云影下,东昌坊口早已是人声鼎沸,长队如龙。

  行前曾听说鲁迅故里免费参观,但每天限制客流,最好是提前网上报名,结果先前好多天报名后,网上了无回音。后来又听人说,网上定票早已是昔日黄花,已经实行凭身份证刷证参观了。直至鲁迅故里大门洞开,才知道随着我国旅游热潮风起,浙江作为东南旅游的热点省份,涌入鲁迅故里的游人与日俱增,如今到整个鲁迅故里景区游览,早已不验看任何证件,而是直接从鲁迅祖居台门(“台门”为绍兴当地俗语,近似普通话“府第”之意),通过安检门后鱼贯而入直接参观的。半天下来,遍览了鲁迅祖居、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百草园、鲁迅纪念馆、鲁迅笔下风情园、绍兴黄酒博物馆、咸烹酒店等一大堆景点后,高升的太阳刚刚偏西,立马乘车奔向郊区的大禹陵,凭吊了先贤大禹的会稽山陵寝后,又按图索骥寻找到了越城区春波弄,沿着一条几乎看不到人影的小里弄,七曲八拐急急火火地来到沈园正门。

  从那条几乎仅容一人穿过的春波弄走上大街,放眼看去才弄明白:这风流了800年的沈园,原来大门就在鲁迅故里的同一条街——鲁迅路上,要是从三味书屋老台门前那座石桥下跨上乌篷船,只有里把水路。要是沿鲁迅路漫步而来,也不过三五分钟罢了。只是网上的资料太陈旧,还把沈园写成位于那条宽不足盈尺的春波弄,竟然让如今的绍兴当地人也云里雾里找不着北。因为那条春波弄,实在是与江南市井的其他里弄相差太远,早就是一条人迹稀少的死巷子了。由而我从大禹陵来寻觅这沈园,就吃尽了苦头,几度转车几度乘坐的士,也问了不少路边行人,大多数本地人或许觉得沈园在绍兴不大儿起眼,基本上都说不出个精确所在。

  

  绍兴沈园北苑古迹区的宋井亭

  初次到那沈园门口,已是午后申时之末,看得景区简介牌上说:沈园游园分为日间游,以及《沈园之夜》夜间游加风情民俗演出。日间游下午5时前就要闭园,夜间游在闭园半小时、清空日间游客人后开始,直至夜晚10点落幕。再从园门往园子里面一窥探,只见那迎门矗立的一排排茅草屋灰瓦房的横木栏杆上,挂满了各色各样的“爱情锁”,个个鲜红绳儿相系,一派爱情甜蜜喜气弥漫的氛围,看来这数百年流传下来的沈园,并不是什么陆游唐琬痛断肝肠遗情落魂之地,而是爱情圆满甜美迷醉,灯红酒绿男欢女爱之所,成了特供如今的红男绿女们勾肩搭背的伊甸园了。这一割裂沈园历史积淀且分外刺眼的景观,让我一肚子酸水难得消受,顿感其亵渎了陆游多首泣血之作,过于迎合社会低俗癖好,好生为爱国大诗人陆游那至死不渝的情爱鸣不平。论言情说爱的名气,绍兴的沈园远不如杭州民间故事《白娘子与许仙》吧?但人家西湖白堤断桥残雪的亭子间,就没见任何人在那里捆绑什么“爱情信物”。加之眼看得日游闭园的时辰将到,我来寻访沈园时的情怀兴致,刹时也烟消云散了,慌慌忙忙走到鲁迅故里附近的人民路上,搭乘直线旅游巴士径直到绍兴北站,打道回府折返杭州。

 

  

  在离别沪杭之前,细细梳理了一下,东南沿海不少风景名胜,大多行游了一遍,只有那曾让“死去元知万事空”的陆游,大半生里牵肠挂肚、泣血吟咏的沈园,我却是与那率众治水的圣贤大禹一般,几次临到门前而未入,总觉得这园子缺乏那点儿让人激情难捺,不看终会存遗恨的驱动力。当那场若即若离的17级大台风,放弃袭击杭州以后,整个杭州市区仍然迎来了大约7级的大风雨。风雨飘摇之中,我高卷着裤管,沓拉着一双塑料拖鞋,在京杭大运河沿岸漫无目的地游荡,不知不觉步行到了运河魂公园,看到那船头擎天的运河魂雕塑,让人油然想起绍兴遍街的小河流水中,船工们脚蹬手摇悠然自得,乌篷船来往穿梭破水前行,小船上痴男信女陶醉于桨声波光的闲情逸致,竟然触发了我要再去一趟绍兴,还是去看看那令陆游数十年里魂牵梦萦,数度吟咏过的沈园的情愫。

  决定去游沈园之前,特意阅读了郭沫若先生发表在1962年12月9日《解放日报》上的《访沈园》一文,从中得知当年10月29日清早,郭老曾在早餐前抽空去游过沈园。当年的绍兴沈园,只剩下园中著名的葫芦池还在,池子“周围是稻田”。郭老真情地感叹说:“沈园变成了田圃,在今天看来,不是零落,而是蜕变。世界改造了,昨天的富室林园变成了今天的人民田圃。”读完郭老的大作,我也弄明白了:今天复原的沈园,原来也是仿古之园,并不像与它打包共享5A级景区殊荣的鲁迅故里一样原汁原味的。鲁迅故里那三味书屋里的课桌、木椅,都是鲁迅当年坐着上课的,那房子也是鲁迅先生的塾师寿镜吾的老台门。就连三味书屋后面院子里的桂花树,也是当年的老树。而沈园,却是园林景观累遭毁弃后,近30年来才分几次复建的。

  我去名胜古迹游玩,有个喜旧厌新的怪僻:只爱看原汁原味的真古迹,天然自生的原始风景,不大喜好那些新修的“复原文物”,或是人工开发的“自然”风景,这也正是我一直没能走进沈园的要因。

  有一年,我所在机构组织春游,去了一个闻名于世的古代大战场。当地投资数亿元,在陆地上“复原”那场以火烧而著名的大战场景观。我一进到那一座座豪华如博物馆的高大新房子,一艘艘金黄色的大“战船”,鼻子刚嗅到那新鲜的木料油漆味,就了无兴致,连忙随着人流疾行到江边悬崖,久久俯瞰着那块被冲天大火焚烧过的大石壁。正因我是“不大情愿”地去游沈园,那天到了绍兴后,上半天又去了书圣故里。那里只有一座王羲之陈列馆是近些年新建的,除此全是陈旧的老屋,光滑的石板街,千年的题扇桥。还有那坐在青石板街边,就着茴香豆、咂着老黄酒的大爷,香喷喷大口咬嚼着躲婆饼的壮汉,不紧不慢摇着大蒲扇的白发老太,坐在秋千架上摇来荡去的少妇。一路看来,小街旁有明代著名儒学大师刘宗周讲学之地蕺山书院,王羲之误疑老僧人盗其珍珠的老宅戒珠寺,绍兴64家当铺之首三槐堂,清朝末年绍兴17家钱庄组合的钱业公所。而在那条窄狭的笔飞弄里,静悄悄藏匿着蔡元培先生的钦点翰林台门。离此不远,又有一座老旧的解元台门。游走在古旧素颜的书圣故里,使人晃若瞬间穿越千年时空,一头扎进了古人堆里。

  从鲁迅路跨过一座小石桥进到沈园,迎门的石牌坊上,横式阴刻着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沈氏园”园名。牌坊边上,那块纵向分裂成两半的馒头状“断云”石,安放在浸泡于波光水影中的石堆上。断云石虽已断为两半,但是石缝中还是有些许石渣儿连在一起,取意于陆游67岁时,在沈园泣泪怀念唐琬的诗句“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的意境,我想大约也暗含情丝缠绵藕断丝连之意吧。沿着石板铺就的小路走去,迎面是木柱灰瓦的冷翠亭,底座用厚石板砌成,仿照傣家人的吊脚楼式样,石柱子没入在池水中。正想拍几张留影照,恰好有两位大学生模样的女孩擦身而过。我请她们为我拍几张照片,其中一位女孩热情地接下我手中的相机,让我在那亭子内外或立或坐,一连为我拍了好些照片。我感到耽误她时间太长,连连表示歉意,叫她快去看风景。那女孩一再表白,不用怕耽误她的时间,并告诉我她就是绍兴市区人,住在沈园和鲁迅故里所在的越城区。今天是带同学来游园,而她自己只需凭身份证进园,是不用买门票的。在昔阳的大寨森林公园,也兴有这个规矩,本地人不用花钱买门票,沈园是我听说的第二家公共园林。

  沈园是南宋著名园林,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南宋时期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始建时占地70亩,是绍兴历代众多古典园林中,至今尚存的宋式园林。由于南方气候潮湿多雨,而古建筑又多以木结构为主,沈园内的宋代古建筑早已不存在了。当郭沫若先生1962年12月9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访沈园》一文后,1963年,沈园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在风起云涌的崇古热中,由浙江省考古所主持,绍兴文物部门对沈园遗址进行过全面考古探测,发掘出不少六朝、唐、宋、明、清时期的遗物遗迹,查实了原先沈园的布局和范围,又结合沈氏后人所提供的清代沈园平面图,精心设计了修复方案。前后经过1987和1994年两次扩建,沈园由郭老游览时残存的4.6亩面积,扩展到18.5亩,复建了一批宋代园林景观。2000年又启动沈园三期扩建工程,才使沈园扩展到现在这样占地57亩的规模。

  

  浙江绍兴在鲁迅中路眺望郭沫若题写的“沈氏园”牌坊

 

  

  现在的沈园,有古迹区也叫北苑,加上东苑和南苑分为3大部分。古迹区有冷翠亭、孤鹤轩、半壁亭、双桂堂、八咏楼、宋井、六朝井亭、钗头凤词墙等景观。东苑有琴台和广耜斋、相印亭。南苑主要建筑为务观堂,也就是陆游纪念馆。古迹区正对着孤鹤轩的青灰色园墙上,镶嵌着陆游、唐琬双双和唱的《钗头凤》词。应该说,如今这座园林的核心景观,应是《钗头凤》词墙,可惜今日沈园又像一把十足的瓷器茶壶,外表光鲜艳丽,装在壶中的却是馊味茶。那两首词作仿写在污黑一团零乱不堪的墙面上,片片黑漆大量剥落,用白色行草刷上的那两首词,实在有点让人不忍目睹。曾在杭州南宋御街河坊街、京杭大运河畔的拱宸桥老街,以及绍兴的书圣故里,都看到一面面硕大的白色大粉墙上,用饱满的黑墨写印着醒目的文字。尤其是河坊街“胡庆余堂国药号”,几人高的黑色楷体字,被乳白色的粉墙衬托得分外养眼。陆游和唐琬的词,按照陆游自己的说法,也是“墨痕犹锁壁间尘”,是用“墨”挥毫写就在沈园白粉墙上的,而如今的园内墙面,却是灰不溜秋的墙砖本色,而两首词是用水泥涂抹出两个大方块,刷上黑色涂料后,印上的白色字迹。这也太不伦不类了,实在与陆游的诗意不吻合,太亵渎陆游这样的大文豪了!

  古迹区内一座仿古建筑中,有处小戏台,正在巡回上演以陆游唐琬爱情故事为题材的越剧。戏台下,有十几二十人围桌而坐,一边欣赏演出,一边品茶吃茶点,忙得那卖茶水茶食的女子,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快意。很多风景区都有小戏台,都在巡回演唱越剧,这似乎是浙江旅游景区一道佐餐大料。比如茅盾先生的故里乌镇,就有一座修真观戏台,整天面对着络绎不绝的游人,自得其乐地在那里唱戏。古迹园内显大的建筑物,是八咏楼,外观看上去类复古建筑,门里却是一派现代风情,大厅里全是鲜艳夺目的推介《沈园之夜》夜间游与风情民俗表演的广告画,迎面就是一幅《爱在沈园,沈园之夜》的大广告。足可看出如今的沈园,已经褪尽了它长期积淀的千古悲情,穿上了华丽的爱情新衣,演变成浪漫新潮的示爱之园。可以预见,每当夜幕落下,不知该有多少多情男女,会躲在那黑灯瞎火的树荫下,亲吻搂抱,情语缠绵,鲜活地颠覆了陆游唐琬那两首《钗头凤》的凄美意境。

  东苑和古迹区以围墙隔开,有一道小门楼相通,门楣上挂有一块长形木匾,刻写着郭沫若先生的“沈氏园”。进得东苑,迎面是一尊竖立的太湖石,以竖式行楷阴刻着金、元之际大文学家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中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穿过这方散发着爱情芳香的太湖石,就是一座空荡荡的“琴台”,空间极大无门无窗的亭榭上,除了我和另一位看景的女孩,就是一个头戴尖斗笠的老汉,正在那里打扫青石板地面。房梁上高悬的大木匾上,“琴台”两字为一位叫“沈伟”的人所书,看笔法和留款,应该不是当代人吧,也不知是不是沈氏园后人?琴台门前有一口较大的池塘,四周全是用太湖石做塘沿,池塘里游荡着摇头摆尾的锦鲤,逗引得几位少妇手牵稚童,在那里戏鱼观鱼。沿着塘沿曲曲弯弯的石板路走,有一道厚木板挂吊索做成的小吊桥,人踩上去晃荡晃荡的。只有快步跑过这道摇来晃去的小吊桥,才能登上那座用太湖石堆叠而成的假山,进到茅草尖顶的相印亭。这个亭子虽然顶盖覆的是茅草,内里却全是用深黄色大木梁大木方支撑着。建这个亭子,大约不是为了让陆游唐琬来这儿心心相印,因为东苑并不在当初的沈园内,还是筑就在假山顶端。每待那夜霭降临月色朦胧时分,《爱在沈园,沈园之夜》开场后,断不了会有一对对赶潮的当今情侣,来这儿印心吻嘴,生造出鲜活人间风情的哟!也是园方想得周到,算是极大方便夜游人的大“善举”了!步出相印亭,有一座拱背小石桥相接,拱起的桥面上,精雕着两只尖嘴圆目的鸟儿。两只多情鸟的双足,都紧扣着一支镶有宝石的项圈,大约正在那里叽叽喳喳地鸟语调情。多次听得许多人把福建的闽南语,戏称为“鸟语”,不知道湄洲岛一带的人,是不是知晓这对多情鸟儿,到底在悄悄诉说些什么情话?

  沈园南苑全是与宋代沈园不搭界的景观,中心景点是一座陆游纪念馆,纯粹是个陆游生平史迹陈列区。进入大展厅,一尊陆游双手抱腰的半身雕像立于正中,背后灯光映衬的墙面上,是毛泽东手书陆游诗浮雕:“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毛泽东那豪放飘逸、撼动河岳的毛体书法,把陆放翁那“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炽烈爱国情怀,挥洒得惊天地泣鬼神。展厅内还陈列有陆游故居模型、陆游石刻像、诗词碑等。石板刻像的两边,黑底金字镌刻着一副对联:剑南万首岂但乡邦称泰斗,旷代相望濯锦江头一草堂。对陆游万首诗词的文采风流,抗金保国的未酬壮志,极尽溢美之妙。

  步出陈列展厅,一尊陆游头戴乌纱、身披战袍、右手抬起,挺立于悬崖峭壁边的铜雕像,巍然屹立在绿树丛中。雕像对面的绿林深处,是铁马冰河群雕。着意表现的是南宋时代国破山河碎的凄凉景象:一头老马回头朝着萧索酷寒的北方长啸不止,马儿旁边是几块斜立的大石头,翔实展现了陆游一生忧国忧民,献身于北伐中原收复故土大业的滚烫情怀。那头正在一路狂奔转头嘶鸣的高大骏马,鬃毛飘飞,前蹄后弯,蹄下扬起冲天黄尘。把陆游不顾艰险,多次前往骆谷口、仙人原、定军山、大散关等前方据点和战略要塞巡查的场景,描摹得淋漓尽致。骏马铜雕旁,一块黑色石碑上,用中、英、韩三国文字,对铁马冰河群雕进行了精要介绍。绿树芳草丛里,隐隐略略传来了一个生命之灯行将熄灭者的袅袅余音: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在东苑、南苑游走一大圈后,我再次返回北苑古迹区,要来细细打量一遍沈园内那些亦真亦假的“文物古迹”了。

  南苑一块矮墙边,立有几方历代残存的陆游书法残碑,名曰“遗墨”。后世仿书于北苑墙上的《钗头凤》,大约也是以这些历代遗流的陆游墨迹残片为蓝本,来临摹于砖墙上的。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啊,你那红润酥嫩的双手,捧着盛满黄縢酒的杯子,为我殷情把盏,让我至今难忘。满园春色撩人,墙边柳丝飘飘,一阵恶风袭来,夫妻劳燕分飞,两人形容憔悴,双双痛断肝肠。今日意外重逢,沈园春色如旧,世事物是人非,桃花褪色谢落,泪痕浥满两腮。两人的海誓山盟依稀还在耳边,一腔愁绪里写下溢满情爱的泣血锦书,又能去托付给谁?早已铸就大错,分开这么多年,如今不说也罢!

  陆游遵母命休掉妻子唐琬后,开初曾经十分前卫地来了个金屋藏娇,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琬,一有机会就奔去与唐琬鸳梦重温云雨偷欢。无奈纸总是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了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直至过去10多年后,陆游与已经改嫁他人的唐琬,才意外相逢于沈园,久久压抑的情火呯然燃烧起来,于情切切意惶惶之中,在粉壁墙上题写了《钗头凤》。从此,陆游与唐琬800年的爱情悲剧,因这60个字而情撼山川。沈园由这60个字而名扬百代。一座本无名气的小小私家园子,既没有颐和园昆明湖的十里碧波,也没经八国联军纵火焚烧的惊天巨变,就因为陆游在激情沸涌之下,粉壁题词而威加海内。陆游也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广告大师,艺高技精的造神大腕了!

  离《钗头凤》和词墙不远,就是如今沈园的古迹区。1985年,为修复沈园景观,当地对园子西侧面积7.2亩旧址进行过考古发掘,发现了六朝古井、唐宋建筑遗址、明代水池及瓦当、滴水,脊饰、湖石等一批遗迹遗物,并复原了六朝井亭,对六朝古井进行了重点保护。在六朝井亭一侧,有个葫芦型的水池,原名为“荷花池”,由于它的形状极像葫芦,民间称之为“葫芦池”。1985年考古发掘时,在葫芦池边发现了一条古代排水沟,证明“葫芦池”确是历经近千年风雨的沈园原物,也是典型的宋代遗存。当年陆游礼部会试失利后,回到家乡山阴,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与唐琬园中意外相遇后,四目含泪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不知从何说起。那么多年来深埋内心的情与爱,如烈火般冲天而起,竟一时失魂落魄,好一阵神情恍惚。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太湖石

  正在身心绞痛中,只见唐琬连忙提起沉重的脚步,对他留下深深一瞥之后,快步折返到丈夫赵士程身边,低首蹙眉,颤颤抖抖地伸出玉手红袖,心思沉重地与赵士程浅斟慢饮。陆游循着唐琬脚步追来,躲在树丛中张望,只见那池塘边柳荫下,唐琬与赵士程正在水榭上进食,一下子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百般思念,万种悔恨,就像打翻了酱菜瓶子,酸楚辛辣尽绕心头,不由心潮澎湃苦水横流,提笔在那粉壁上一挥而就,写下了千古名词《钗头凤》。随后不久,一直压制陆游功名的奸臣秦桧病死,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主簿,远离了故乡山阴。第二年春天,唐琬情心难泯,抱着一丝莫名的憧憬,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下,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五味杂陈,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写在陆游词后,这就是人们传说的唐琬《钗头凤》词。

  我不紧不慢地移步在古迹园区,缓缓走过葫芦池上的小石桥。据资料记载,沈园中形状如葫芦的葫芦池和那口六朝古井,都是正宗的古代遗存。它是不是当年赵士程同唐琬水榭进食的那个小水池呢?大约是吧!因为近旁的那个大池塘,水面要宽广许多,沿岸布满了大片荷花,此时粉红乳白的莲花,正在向天开放,一朵朵花蕾也从污泥中探头而出,高高挺立在碧波涟漪之上。这样宽阔的池塘,大约是不适宜在水面中间筑榭饮酒的吧。

  大池塘南边,是灰瓦木柱的孤鹤轩,整个沈园正是以孤鹤轩为轴心。这三个字制作有两块牌匾,是由著名画家谢稚柳和金石学家康殷所分别题写的。为什么要取名“孤鹤轩”呢?原来其寓意来自于陆游一生力主北伐收复中原,在朝廷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像一只歇脚在宫廷深院的“孤鹤”。因之他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一生命运坎坷不平,几次被罢职回乡。由于他的孤寂自傲,晚年回到家乡越州山阴,也就是今天的绍兴后,多年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并在82岁时写的《城南》诗中,曾以“孤鹤”自喻,后人才把这座建筑取名孤鹤轩。在轩中镌刻有一幅对联“宫墙柳一片柔情付与东风飞白絮,六曲栏几多倚思频抛细雨送黄昏”。由萧挺撰文,钱君匋手书。其中的“宫墙柳”和“雨送黄昏”,分别取自陆游和唐琬的《钗头凤》词句。

  离孤鹤轩不远,有条潺潺细流的小水沟,连通着两个池塘。水沟的水清澈见底,没有一丝儿浑浊,连水藻也不见一星一点,几尾锦鲤摇摆着蒲扇似的小尾巴,在清亮的流水中游来荡往,间或沉入水底,冒起一串串咕咕水泡,一忽儿又迎头浮游到水面,向大池塘飘去。我正在那里看鱼时,从大池塘方向,游来一尾尺许的草鱼,灰黑色的脊背两边,鳞片儿忽闪忽闪,小小嘴巴一张一合,甜甜吮吸着那山泉般洁净的水花,似乎要在我这陌生人面前,好好显摆一番。我沿小水沟追踪着那条小草鱼,拍下了它欢畅快意的表演,直至它也游累了吧,只见它缓缓地游向池塘深处,消失在荷叶丛中不再出来。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