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远逝的“玩春景”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3-0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卢 鼎】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我童年的时候,江汉平原庆祝春节被当地称“玩春景”,内容丰富、花样繁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俗。素锦流年如树桩年轮的印痕,儿时“春景”总在心中缓缓盛开,渐行渐远由浓变淡,只留下深深的感怀和眷恋。

  “锵锵锵”“锵锵锵” ……三棒鼓的节奏响起,三棒鼓是集锣鼓乐器、口头文学、地方风格于一体的走唱形式。演唱者即兴编词随口而唱,见子打子,幽默风趣,常令听者捧腹大笑。唱词形式为四句一节前后押韵,最后一句要重复半句。请听:“老婆本姓沙,不会发粑粑,一蒸一个硬疙瘩,口口啊口口都不扎。” 唱三棒鼓的人脑筋灵活口才伶俐,聚集观看的人群常常“翘首伸颈,围于堵墙”。孩子们一直跟着跑得老远,才恋恋不舍地折回家,也因当时文化娱乐相对贫瘠。每逢春节,艺人们走村串寨拜年,家家户户总会拿出香烟或零钱给“打发”。这些民间艺人会得到一笔收入,可供孩子交学费。随着人们经济生活、精神文化水平的极大提高,现已难觅踪迹了。

  只要锣鼓家业一响,人们撒腿就往外跑,是玩地花鼓子戏的来了。地花鼓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为头的先到各家各户送恭贺,把收到的赠品钱财高高举起,国家单位会给出更多大礼,演职人员随后就到,讲礼性富裕的人家放鞭接,演出高潮用鞭喝,演完还用鞭送。半职业演员更加卖力,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花鼓子戏还没来,戏场早已围得水泄不通,喜得围观的人眉花眼笑。为观的人指点着哪个女子最漂亮, 哪个小丑扮样最滑稽,哪个步伐最好身段最优雅,少女轻盈妇女婀娜老太太扭捏。演员运用扇子和手巾表现农村生活,诸如划船、挑担、捣碓等等。民乐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演员倾情演唱地花鼓,在场人也随着乐调齐声欢唱。尤其是被称谓“南边佬”的湖南移民,他们热爱歌舞,直到散场才恋恋不舍回家。

  《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唱段深受百姓人家喜爱,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隔多年,一次和朋友们玩牌,他随口哼起了《刘海砍樵》,那种韵味、唱腔,朗朗上口。我听得入神,仿佛回到了当年看“春景”的岁月,一时竟忘记了出牌。

  “春景”还有优美动听的采莲船、惊心动魄的舞狮子、威武雄壮的举龙灯、幽默滑稽的踩高跷。民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民俗娱乐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更好地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激发百姓的爱国热情,凝聚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卢鼎,湖北石首人,工作于石首东升一中。大学本科文化,荆州市作协会员,左手写业务论文,多篇在《湖北教育》《德育报》《班主任之友》《教育体育》等刊物发表;右手写文学作品,多篇小小说、散文在《荆州日报》副刊、中财论坛、《顺德文学》《楚都文学》《绣林》杂志、《楚望诗刊》等刊物发表。)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