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借 路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7-0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家云】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要致富,先修路;要走出大山,更得先有路。

  老祖宗是留下了一条路,可那条夺命天梯,曾使多少山民被摔成瘫脚跛手,又有多少人甚至连小命也一并给搭上。

  不能让子孙们在这夺命天梯上再继续爬下去了,郭亮人要从此结束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老村长的话振聋发聩。可悬崖上的村庄,路在哪?

  路在悬崖,在脚下。唯有向悬崖“借路”,才能为自己,更为子孙凿开一条生命通道。

  思路决定出路。

  十三名勇士,十三个党员,在老村长的一声令下,向挡在郭亮村面前的峭壁悬崖,出发。

  出发,义无反顾。没有钱,集资,大家勒紧裤带,也要想方设法。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经济不发达的河南,在闭塞的小山村,8万元集资款,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

  出发,无惧任何险阻艰难。没有现代化的凿洞工具,就用钢钎、铁锤,一钎一钎地凿,一锤一锤地锤打。

  郭亮人有榜样。这榜样,是神话中向太行、王屋二山宣战的愚公,是现实版长征途中向国民党反动军队“借道”的英雄红军。

  郭亮人做到了。十三名活愚公,每天吃住在悬崖,挖山不停,凿洞不止。整整五年时间,一千八百二十五个日日夜夜,十二吨用坏的钢钎、四千把废弃的铁锤,见证了勇士们的艰难付出。

  郭亮人做到了。他们像当年飞夺泸定桥的红军一样,以不怕牺牲、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在极其危险的悬崖峭壁,一钎一锤地锤打,一寸一尺地进发,终于为“后续主力部队”——他们的子孙凿开了一条连接外界的生命通道。

  “一村一长一个梦,一洞一路一生求,一山一堑一绝壁,一心一意十三勇。一钎一锤一滴汗,一锹一镐一信念;一凿一撬一厚德,一寸一尺成大道。”

  在当年老村长家的陈列室,我看到了当年凿洞用过的钢钎、铁锤、罩子灯、工人帽,并拍下这首由二十二个一字凝成的《绝壁长廊赞》。这是从此改变郭亮人命运的历史见证,更是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2017-6-25

 

  (作者系湖北省大冶市检察院干部,杂文家,其杂文《笼中鼠》获全国首届鲁迅杂文奖银奖)

 

  编辑:东 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