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父亲的芳华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1-0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国军】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在影院看完严歌苓编剧、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踏着片尾曲《绒花》,恋恋不舍步出大厅。一种情愁挥之不去,许多感慨不吐不快。

  影片主要讲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部队文工团战士的青春岁月。这个群体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恰恰是我父亲参军入伍时期,由此联想到父亲的芳华。

  1959年冬,父亲为了吃饱肚子,也为了见世面,毅然穿上军装,离开生活20年的鄂东农村,来到千里之外的北国旅顺(现属辽宁省大连市)。在部队这个新天地里,父亲发扬农村青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精神,无论文化学习、军事训练、打靶射击,还是枪械保养、后勤劳动,皆不甘人后,奋勇争先。父亲只上过三年小学,文化底子薄,但学习刻苦、认真,成为“学毛著”积极分子。在全师军事大比武中,多个科目表现优异,为所在连队争得荣誉。军人常说,枪炮是战士的第二生命。他负责保养的枪械,每个零部件都擦拭得一丝不苟、油光锃亮,受到首长表扬。后勤劳动中,他将种田“才艺”发挥得淋漓尽致,耙地、种菜、积肥等样样呱呱叫。为此,他多次荣获“五好战士”“训练能手”“射击标兵”等荣誉,还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寄回家的奖状贴在板壁上,令全湾乡亲羡慕嫉妒。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当时军营生活艰苦,加上南北饮食差异,父亲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在部队住院期间,一位军医劝导他:“虽然你提干的希望很大,但部队一日三餐不规律,不利于胃病的疗养。你复员回家工作,一样可以继续为革命做贡献。”

  面对当干部的诱惑,父亲像当初选择当兵一样,毅然选择了复员。告别三年军旅,回到农村,在大队当民兵连长,他又发扬军人能打硬仗的精神,带领几十位民兵,在农村社会治安、水利建设中大显身手。驻村工作组长再三推荐他当大队党支部书记,理由很充分:共产党员、退伍军人、贫下中农,样样都占,这担子你不挑谁挑?但考虑到那时农村复杂的家族、姓氏关系,父亲婉言谢绝了。这是父亲第二次拒绝当官。

  后来,父亲招工到矿山当铆工,虽读书不多,但勤学好问,许多“大老粗”眼里像天书一样的“秘密图纸”被他慢慢“破解”。有次竟然发现设计图中的车间大门宽度不够,妨碍常用钢板、构件进出,向工程师反映,人家很意外,“冇读书的”还能看出门道?后经反复研究,采纳了他的建议,修改了设计方案。由于工作出色,他被提拔当排长(相当于工段长)。有阵子,矿山武斗厉害,他奉命带一个排的工人,扛着枪参加批斗会。有人怂恿他上台给批斗对象“驾飞机”,但他悄悄溜了。恢复生产后,他当班长,带着一帮工友“抓革命促生产”,经常加班加点,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我小时候到车间找父亲时,看到他班组工休室四周挂满锦旗。他多次代表矿山数千名职工参加集团公司群英会、职代会及县党代会等。车间书记、主任推荐他当官,父亲考虑到自己文化程度低,谢绝了。随着年岁增长、体力下降,领导利用其经验,让他当了“以工代干”的安全工。

  1997年底,父亲响应单位号召提前退休,芳华凋谢。退休后,父亲常常回忆数十年“激情燃烧的岁月”,津津乐道的不是立功受奖,而是多次放弃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提干机会,觉得自己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误了人家大事。勤勉做事,老实为人,不折腾、不盲从,安稳一生,是普通人的芳华。

 

  (王国军,男,生于1968年6月,湖北省鄂州市人,工作、生活在湖北省黄石市。系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2005年开始写作时评、杂文,共在各类报刊发表作品800多篇。杂文《安全文件的自白》,2009年5月4日首发《三晋都市报》,2009年第6期《杂文选刊•职场版》转载,并入选2010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2009中国年度杂文》。)

 

  编辑推荐: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