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的母亲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4-0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朱林兴】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再过几天就是母亲的百年诞辰 。她是以95岁的高寿驾鶴西去的。我伫立在母亲的遗像前,母亲那慈祥而历经沧桑的面容,勾起了我深深的回忆。

  父家和母家都是世代农家,两家相隔一条梅陇港,可谓:咫尺相近,门当戸对。母亲兄妹六人,她排行老二。外祖父很早去世,我自小从未见到他。母亲身材中等,性格外柔内刚、和蔼而少言。她继承了外祖母吃苦耐劳、聪明能干、温柔善良的品性。

  母亲 18 岁那年被抬上花轿嫁到了朱家。不久,祖父母因贫病交逼双双离开人世,母亲便担当起家庭主妇的重任。从我记忆时 起,全家十多口人的家务全由母亲打理,总是天不亮,她就第一个起床,先淘米烧饭,然后洗衣晒衣,喂猪。吃完早饭下田,中午,她比其他人提前一个小时回家烧中饭,中饭后又下田 。(农忙时早晨准备好一天三餐饭菜,以节省时间)傍晚,母亲总是最后一个吃晚饭。晚饭后,她坐在煤油灯下缝补衣服。等大家都睡了,她才扫地,抺桌子,整理桌椅,农具,把整个家搞得整整齐齐、干干淨淨。尽管她为这个家从“鸡叫干到鬼叫”,整天忙忙碌碌,费力操心,但任劳任怨,从不叫累、叫苦。母亲即使病了,也不当作一回事。有一次,正值插稻秧季节,母亲患感冒发高烧,她依然操持家务,还下田插稻秧 。当时,我已 7 岁多了。看到母亲这个样子,我很心疼,劝她休息。她只是抚一下我的头,说了声:“没事”,就继续下田干活。说也奇怪,母亲没有吃什么药,过几天就恢复了健康。她说:“小病尽量不吃药、少吃药,大病就不上身。”这就是母亲一生对待小毛小病的辩证法。想不到,这个办法很管用,她一生很少吃药打针,也不吃补品,而身体一直很健康,只有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因患大叶性肺炎才治病住院。

  解放前后的一段时间,由于家里几个亲人连续病死,我家经济很拮据,生活艰难,很少有肉吃,青菜、萝卜、南瓜、麸皮等是主食。母亲凭着聪明能干却让我们吃得有滋有味。如茄子,她可以做成红烧的、清蒸的、淹渍的。现在,猪酸板、山芋叶和南瓜叶都是餐桌上的绿色蔬菜,而在当时是被当作草料,或肥料的,而母亲却拿它来炒着吃,或揉在糠里稍加糖精做成糠饼,又香又脆,很好吃,当时可谓是上等点心。所以,一年四季尽管蔬菜种类还是那么些,但是,我们感到每天饭菜在翻花样,天天新鲜。 艰难困苦造就了母亲的聪明才智。有句老话说:“看女人手脚巧不巧,只要看穿的鞋子是否合脚。”合脚的鞋子关键是剪鞋样。在这方面,母亲是顶尖高手,我家大小八九口人所穿的单鞋和棉鞋都是由她制作的,穿在脚上既舒适,又耐磨,村上人无不称赞。邻家大嫂、婶娘纷纷上门拜母亲为师,或要求代剪鞋样,她均乐而为之。为此,常有人送礼,母亲则一概婉拒。

  母亲虽然是个文盲,斗大字不识一个,但知情达理,识大体、 顾大局,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在我记忆中从未见过她和家人或邻居红过脸,吵过嘴。我祖父母死后的第二年,当年庄稼收成不好,父亲无力为即将出嫁的小妹,即我的小姑姑置办嫁妆而犯愁。 斯时,母亲主动将娘家带来的部分红木嫁妆送给小姑,为父亲分忧解愁。

  母亲深爱子女。我父亲去世后,她把全部心血无私奉献给子女,尤寄厚望于我。有吃的,穿的,她总是先想到子女,而唯独没有想到自己。解放初,我家一日三餐喝菜粥,每碗粥里只有十几粒米,她把自己碗里的米拣出来给我们吃。家里再穷,她省吃俭用,含莘茹苦,设法供我上学。50多年前,当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见到她在暗暗擦泪。一个世代为农的家庭,在她手里走出了第一个大学生,在村子周围也是少有的。为此,她怎能不由衷地感到自傲、高兴而流泪呢?!

  母亲爱子女,但不是溺爱。她对我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法国出版家茹贝尔说:“孩子需要的是榜样,而不是指责。”母亲不善言辞,也不爱谩骂和棍棒,而是以自己的言行、仪表教育子女。记得我九岁那年的夏天的一天,我跟着母亲去当时的梅陇镇蒋街街西割草,在烈日下,母子俩汗如雨下,浑身湿透,嘴渴似火烧。 此时,我看见有一块田里长满了黄澄澄的黄金瓜,香味扑鼻。我口水直流,眼睛直盯瓜田,真想去釆两个瓜解渴,当时旷无他人。母亲看透了我的心思,严肃地说:“嘴再干也要忍,偷瓜吃,就会烂嘴巴,肚皮痛。”初,我不很理解,还以为她是在唬人。后来,我逐渐懂得了这话的真谛,就是《诗经》《易经》中说的“防徽杜渐”。母亲对我从不护短,当我和邻家孩子发生不快时,即使错在他人,也只是教育我从自身查找原因。这对我健康成长,学会 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奠基作用。

  感谢上帝眷顾,赐于母亲长寿。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最报答不尽的恩是母恩。母亲给了我肉体,遗传给我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我终生受用。亲爱的母亲,儿子永远想你,你在天堂听到儿子的呼唤吗?

 

  (作者简介:朱林兴,上海市人,曾任上海财大城市室主任,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兼市府决策咨询专家。曾出版杂文集《桑穆随笔》,近年发表散文40多篇。)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