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寻访仙人洞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9-0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东鲁】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万里长江,万千景观。仙人洞便是一景。

  我之寻访仙人洞是受友人之托。武汉商学院周圣弘教授是茶文化专家。他研究发现,早在唐宋时期,松滋就有一条茶道,碧涧驿就是闻名遐迩的驿馆。这条茶道由江陵逆江而上,到江南松滋陈店古镇的碧涧驿,再经枝江到宜都、五峰。而碧涧驿的遗址就在仙人洞附近。如果寻访到了仙人洞,就可以证实碧涧驿的存在。

  8月3日,我和文友德春、李涛二位先生驱车前往陈店古镇,专程寻访仙人洞。来到长江边上,向北望去,只见滔滔江水泛起金黄色波涛,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江面宽阔壮观,一艘艘江轮静静地停在北边宽阔的江面上。

  我们驻足的地方叫牌坊口,亦即古驿站遗址。这里有座电灌站,亦叫牌坊口电灌站。这座电灌泵站建于1975年,全扬程为115米,包括进水级共为五级提水,出水口为陈店古镇的制高点,即仙人山。牌坊口电灌站是整个长江沿线扬程最高的提水泵站,也是松滋最大的电灌站。我们自下上望,提水管道仿佛一条巨龙卧于山间,直插山顶,向我们诠释着建设者的壮举。

  古驿站、牌坊口,是地名的巧合,还是这里本来就是史上兴盛的商埠之地?我的思绪倏然飞扬,向唐宋,向远古……

  我问陪同的电灌站王站长:“仙人洞离这里远吗?”“不远,就在旁边这座山上。”于是,我们一行人开始向牌坊口电灌站上游方向仙人洞行进。

  

  路径

 

  仙人洞位于仙人山临江的山壁上。我们沿着山壁前行。路只有一尺见宽,仿佛天然栈道。不见路面,足踏在厚厚的落叶上,舒适极了。虬枝古藤织成天然通道,加上不知名的野花野草点缀,江风徐来,鸟叫声声,行走其间,甚是惬意,刚才的暑热顿消,浑身凉爽爽的。俯瞰,离江面十余米,倘若一脚不慎,便会跌入滚滚江流,又不觉心下颤抖。

  走了约500米,我们便来到仙人洞前。一排古石洞一字排开。主洞左右两侧各有三个小洞,大小依主洞次之、次之,再次之,七个洞连起来就像临江展翅的凤凰。中间的洞为主洞,最大。洞口上方有细长的绿色藤蔓垂下,形成天然洞帘。洞外有十多平方米的活动空地。洞内呈方形,深度、宽度、高度均约丈余。石洞里壁下方有一石坎,可以看出,既可存放器皿又可供人睡卧。整个洞壁呈黄土色,有的地方凸凹不平,呈风化状。洞内有一供敬香点蜡用的方桌,桌上留有尚未燃尽的蜡烛,地上有拜佛用的蒲团。难怪洞的壁面留有乌黑色烟垢,想必是千百年来香火熏烤留下的痕迹。

   

  洞外

 

  今年56岁的向导,也就是仙人洞这片山林的主人薛家华告诉我,他听爷爷讲,仙人洞前原有一座亭子,漆柱画梁,飞檐翘角,专供碧涧驿的客商们把盏品茗,把酒临风。偶有文人骚客至此,更是喜洋洋者也。可惜江流经年冲刷,山体被浸蚀,江亭不复存在。

  据向导介绍,仙人洞共有三层,每层七个洞,仿佛一幢依山而建的高楼。若底层被江流淹没,可用第二层,若第二层亦被淹没,还可用第三层。如今,随着河床的抬高,江水上涨,底层已被淹没,而最上一层也已人迹罕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第二层。从第二层的构造格局,我们可以想见,这三层洞穴全部是人工开凿的。我真佩服先人们的意志和智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仙人洞有没有过仙,我们无从得知,但它的仙气禅韵是深驻人心的。不然,仙人洞哪来香火缭绕;不然,每年正月,过往船只怎能都要行经洞前,鸣笛示拜以求吉祥安宁。

 

  主洞

 

  驻足仙人洞前,俯望长江,不见了一叶扁舟,但见江轮艘艘。时事变迁,逝者如斯;去则去也,留则留矣。遥想唐宋年代,仙人洞也是仙风拂拂,仙气氤氲,满洞芳华。“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归歇,满庭山杏花。”唐代诗人温庭筠作客江陵,在贫病交加中,出游三峡,途次松滋驿馆,写下的这首《碧涧驿晓思》想必就是前一天晚上在仙人洞与友人临江把酒之后的诗作哩!“应过碧涧早茶时。”唐朝诗人张籍在《七律·送枝江刘明府》中也留下了与碧涧驿相关的诗句。可以想象,张籍也曾在仙人洞饮茶举觥。

  唐朝大诗人慕名前来留下的屐痕与诗行,足以说明当时的碧涧驿、仙人洞、牌坊口是何等的兴盛。如今,牌坊口、碧涧驿遗迹全无,留给我们的只有美好的传说和可以想象的胜景,而仙人洞遗迹将与长江永恒!

 

  (杨东鲁:中国写作学会杂文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湖北杂文》执行主编,大楚英才网、东方乐读微信公众平台主编、松滋市杂文学会名誉会长,东方书院名誉院长,《松滋杂文》名誉主编,出版有杂文集《长舌谈》《论杨振宁与翁帆的婚事》,散文随笔集《人生点睛》《美人克官》,诗歌集《恋歌》等14部)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