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父亲的手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12-0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卢文平】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上周日天气晴好,是冬日里难得的一个好天气,妻子说特别想吃我母亲做的饭菜,我知道这是她在提醒我,提醒我该回老家看看,看看我年近80岁的父母。我欣然应允,简单地收拾行李,拿上妻子早给父母准备好的衣服和食物,驾车一路飞驰。一个半小时后,当我在家门口停好车,女儿隔着窗喊爷爷奶奶的时候,母亲不在家,就只有父亲一个人颤颤巍巍,带着惊喜的神情出来迎接我们。

  父亲站在大门口,在和煦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清瘦憔悴。父亲脸色苍白,饱经风霜的脸上皱纹纵横交错,印刻着70多年来的千辛万苦;花白的头发,青灰的胡子,眼窝深陷,眼珠昏黄,整个人都干瘦了许多,像一只老了的鱼鹰。尤其是他那双手,由于轻度脑梗而导致不停颤抖,特别刺眼,也刺痛着我的心。这是一双削瘦的手,苍白的薄薄的皮肤下,一条条青色血管蚯蚓似的。双手五指微曲,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看着这情景,我鼻子一酸,眼泪夺眶而出。

  谁能够想象到这双手曾经的模样?这是一双曾经柔软可爱的手,这是一双曾经白净灵巧的手,这是一双曾经结实有力的手,这又是一双勤劳的手,一双慈爱的手,一双坚毅的手。

  父亲出生于1941年,赶上1950年土改,刚满9岁的父亲,那双柔软可爱的小手却被粗大的麻绳紧紧捆绑后吊在老屋的房梁上,仅仅是因为他不肯说出我的曾祖父积累的财产(银元),因为他知道那是我的曾祖父一辈子出卖苦力所积攒的血汗钱。然而我年迈的曾祖母不愿自己的长孙忍受屈辱和折磨,毅然交出家里全部的积蓄,将父亲柔软可爱的小手解放出来。尽管松开麻绳的时候小手早已是绳印深刻,皮肤青紫。但父亲没有哭泣,眼神却坚毅了许多。

  1955年,因为贫穷而辍学的父亲学习竹编手艺。父亲潜心学艺,因为心灵手巧,手艺出众,编制的竹器(主要是竹篮、竹筐、竹席等日常生活用具)很受乡亲喜爱。粗大的毛竹经过这双灵巧的手加工成柔软的细丝,父亲一边哼着天门花鼓戏一边编织竹器,淡绿色的竹丝在他手头跳跃,如同调皮的精灵。当编织完成的时候,父亲欣慰的眼神如同慈父看到初生的婴儿。然后他继续仔细端详,拿着工具这里拨弄一下,那里轻轻敲打,确认没有瑕疵后才满意地放好。这个情景,我很多年前经常见到,至今记忆犹新。

  后来,父母亲结婚了,我们兄弟姐妹相继出世。父亲用他如山的脊梁撑起了我们这个家,用他如山的父爱关怀养育我们。就是这双手,曾经不惧风雨犁田整地;就是这双手,曾经不畏骄阳割稻插秧。就是这双曾经披星戴月勤劳耕作的手,逐渐布满老茧,秋冬时常开裂,但却仍然结实有力,灵活有余。记得多年以前,每到春节写春联,父亲常年打柴种地的手似乎又变成一双舞文弄墨的手。但见他凝神定气,挥毫泼墨,一幅对联便一气呵成,成就感不自觉地洋溢而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他仿佛又找回了人生的自信,忘记了生活的艰难困苦,这自信和乐观感染着我们每个人。

  前些年,父亲说话有些不利索,手轻微颤抖,我们怀疑他脑中风。妻子到处找熟人,带着老父亲在武汉的同济、协和及其他医院对比检查和专家问诊,诊断为轻度脑梗(我很内疚,没有陪伴)。虽然按照医嘱保守治疗,但是,父亲的病还是逐步加重了。现在,他说话口齿不清,口角总是不断流涎水,双手抖得很厉害,无法自制。最近几次回去,发现父亲自己夹菜吃饭已经成为比较困难的事。我们鼓励他用筷子,可是,看见父亲艰难地用筷子一次又一次夹菜,筷子不停地在菜碗上叮叮当当敲打,菜却还是夹不起来,只好让他换汤勺。好不容易捞了一勺菜,颤抖的手却使得勺子里的菜摇摇欲坠。他左手使劲抓住右手手腕,使手抖动得轻一点,可菜送到嘴巴的时候已经洒落一半了。我真不知心里是什么滋味,在外人看来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还是我那曾经意气风发的父亲吗?

  母亲告诉我,父亲为自己的手不争气,吃饭穿衣都要母亲帮忙而特别自责,有几次吃饭刚吃几口就放下碗筷坐到一边嘟嘟哝哝。我理解父亲内心巨大的失落和不甘,因为他曾经是那样一位心灵手巧的人,那样一位自强不息的人,如今却连基本的生活自理都这样困难!他真的不能容忍和不愿意接受自己这双手“有还当无”的残酷现实。

  我还能够为父亲做点什么呢?让父亲的手恢复原来的模样,我无回天之力。但是,我可以做到的是:下次回家,用温水将父亲的双手仔细地洗净,擦干,轻轻涂抹上甘油,紧紧握住,用自己温暖的手,给父亲的手力量,为父亲送去些许的慰藉吧。

 

  2018年12月1日星期六晚

 

  (作者为长江水利委员会工程师,已在“大楚英才网”“东方乐读”微信平台发表乡愁散文多篇。)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