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元河灯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08-1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德春】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去年在家里过了月半节,烧了香烛纸钱,打发了从冥府回来的亲人们,便到白云边广场的江边一游。我是不经意地去了那里,却有幸感受了僧众们放河灯带给我的情致,让我又一次地生发了些许空静幽远的悱恻。

  我到那里的时候,将近七点,夜幕已在远远的天边挂起。初秋的轻风拂过江面,抺到脸上凉爽极了,让人顿觉心旷神怡。

  江边已有很多游人,都聚集在栏杆边,俯瞰江面。我走到那边,才知道人们是在观看河灯。此时晚霞刚收,江面的河灯却已是各色分明,缓缓东去,把这个富含悯情的秋夜提前带到了我们的身边。

  我走到栏杆尽头的江滩上,发现不少僧人正在忙着搬运河灯,点放河灯。就近一看,方知是玉佛寺的一班小僧侣。我是玉佛寺的常客,是演全法师的老朋友。他们和我都很熟悉,一看见我,便连忙告诉我说,这是试放,一会天黑下来了就正式放哩。我看那些小河灯,都是用各色蜡光纸做成的,做成荷花,做成小船,做成小碗,中间放了一小截蜡烛,小巧精致,美丽极了。小师父告诉我,这些精美的河灯,他们和好多施主做了好几天哩。有些还是居士们在家里做好了送到寺里的。我立时肃然起敬。我们松滋,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百姓崇尚真、善、美,无愧炎黄!这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时空的穿越。它在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现代文化的折射下,闪现出瑰丽独特的光亮,洋溢出浓重的人文情韵。

  这放河灯,我一生也只见过几次,都是在少年的时候,都是在乡下,且都是由乡间老人们在乡下小河里放的。像这样由寺院组织,规模比较宏大,且在都市的江渚进行,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游人兴致都很高,谈论纷纷,赞叹声声,但都不能较详尽地回答我关于放河灯的有关知识,只说今天是七月十五,是民间的中元节,是亡故的亲友回家过“月半”后,返回阴间,赶赴盂兰盆大会的日子。说活着的人放河灯为他们伴行,祝他们一路走好。写此文前,我在网上查阅了一下,才知这放河灯由来已久,传说也众,但总体意向不外乎缅怀亲人追祭逝者。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传统习俗演变成了一种传统文化,正像清明扫墓一样,是我们对所有逝者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并非愚昧或迷信,不是三言两语就能界定的。

  我想,这中元节放河灯,比清明节踏青扫墓更富恻隐之心和怜悯之情。因为清明节和其它节日我们去扫墓祭奠,只是对我们逝去的亲人和朋友,对革命先烈,进行探望缅怀。这放河灯呢?其涉及对象则更为广泛。据老人们讲,早年间,不光是寺院道观施放河灯,大户人家、平民百姓家也放。放那么多河灯,都是为阎王爷放出的所有鬼魂照明送行的。这其中包括众多的孤魂野鬼,包括众多的屈死冤亡而永沉九泉的哀魂怨鬼。他们每年一次地来到阳间,逐渐地找不到亲人,得不到亲人的温暖。于是,我们活着的人便在送别自己亲友的同时,一并送走那些阴间的弱势群体,——昏庸的阎王爷忘记了的那些无辜。听了这一说,我对这放河灯的大慈大悲的善举,便有了无限崇敬之意。

  记得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叫了“鬼节”,就遭到了母亲的训斥,说是以后不许这样叫,要说过“月半”“亡人节”“中元节”。后来走遍松滋,都没有听到人们说七月十五是“鬼节”。我们松滋百姓,和普天下的劳动者一样,多么厚道,多么富有同情心。这种拳拳向善的情愫,岂是金钱与地位可以等论的?

  一会儿,一艘很小的机动木船从下游驶来靠岸而停。僧人们和善男信女将一箱一箱待放的河灯搬上小船。他们表情肃穆虔诚,举止从容慎重。然后,他们都上了小船,分坐舷边,小心翼翼地点放河灯。

  此刻,公园里华灯齐放。初盈的明月已在东南穹空。江面上月光辉映,五彩河灯陆续亮起,缤纷闪烁,徘徊迂回,互相礼让着缓缓东去。顿时,一江粹金,一路河灯,宛若一条鳞光闪烁的游龙,平添了这小小江城的风情与温馨。

  游人们群情激动,更有些小孩子欢呼雀跃,不少人举起相机,留下这壮观的场景。有几位老太,还双手合十作揖鞠躬,口中念念有语。我想,她们一定忘了尘世物我,进入了极致的神圣意境与深远的淡淡缅怀。

  我凭栏而立,观融融月色共粼粼波光,如在梦幻;看满园华灯与一江亮点,相映生辉。我欣慰我们古乐之乡,民风淳厚,承继着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我深感盛世年华,天地人共知共乐,共塑精彩,相处生趣的繁华。

  夜已深了,江边的游人已经稀少。那边广场上跳舞的女士们,意犹未尽,跳得酣畅淋漓,风韵不逊青春时。

  这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展示得是那么的独特,融汇得更是那么的贴合!

  我依在栏杆旁,看那些渐行渐远的渺渺河灯,一朵朵消失在我的视野里。我黯然沉思,是哪一盏花灯护送我的亲人,我的师友,去赴盂兰会的呢?这寂然无语的河灯后面,定然是浩浩荡荡的亡灵攒动,抑或是只有寥寥无几的孤魂相随。虽然阴阳两隔,我似乎眼前有影。我的亡友莲,生前最爱莲。那朵美丽的莲花灯经过我的面前时,迟迟不肯离去,是莲的灯吗?还有你们,铁骨铮铮的抗日壮士,从山东来,从安徽来,从全国各地来,捐躯在我松滋。你们是否战地重游后,也在这一路温情河灯接引下返回故里?

  ……

  今年中元节,也许没有人放河灯了,我也不能再见到秋江瘦水放河灯的壮观景象。但愿天下逝者,都能早出黄泉苦海,早登天堂安息!

 

  (作者简介:杨德春,湖北省松滋市街河市镇向上中学退休教师,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松滋市作家协会会员,松滋市东方书院特聘撰稿人)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