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莫道桑榆晚——长篇散文《记住乡愁》之二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11-0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汪洪波】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百年划子咀,将迎来新巨变。河街将永远只是人们遥远的记忆了。在这历史的瞬间,我该为以后的“记忆”写点什么吧?立马把笔弄纸,要用唯美的构思和美妙绝伦的句子,记录下那些曾经的故事,展现新江口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唤醒逐渐消失的家乡记忆,梳理老街区的历史文脉。尘封的记忆在脑海中慢慢地蔓延开来,记忆深处的那些温暖与感动,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真实而又遥远。

  每个人都有一个记忆中的老家,无论他离家有多远,无论离家有多久,时空与距离牵扯不断的是对老家最深的乡愁。我作为一名生于斯、长于斯的新江口人,老家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街景,记忆依然鲜活如昨天。那是一段唯美纯真的记忆,时常清晰浮现,缠绕印记在脑海挥之不去。也许,恋旧和回忆只属于老人,随着时光的流逝,乡愁总是在不经意间一次次撞击着心扉,我思恋那梦魂萦绕的河街。我突然发觉,乡愁是一种病,它随着岁月流逝而愈加沉重。万事东流水,不老是乡愁;人生如旅程,难舍是故乡。想当年,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该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独自徘徊在河街,想返璞归真亲近河街,发现它已被城市的繁华喧闹掩盖。它已然成为回不去的过往,再也不是我儿时记忆中的模样。无论时光流转,岁月更迭,我对河街的那份眷恋、情愫,永远、永远抹之不去,始终缠绕在我记忆深处。因为,那是再也无法重复难忘的美好。夕阳渐落,日近黄昏。松滋河畔静悄悄的,只有河堤下奔腾的河水,在细数着历经的沧桑。晚霞中的松滋城关,像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油画,凝重而美丽。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句,心里更有种难言的惆怅与失落。还是刘禹锡的诗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旷达、豪迈。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仍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

  我喜欢诗人的这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充满正能量的人生态度。轻轻地对自己说一声:哥们,不要觉得年纪大了,其实还有很多发挥自己余热大可作为的时光哩。我们这一代人是命运多舛的一代人,饥饿是我们童年的噩梦,贫穷是我们相随的伙伴。尝遍人生的酸甜苦辣,领略了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贫瘠与富庶,困苦与幸福,连接于我们生命的两端。看到过原始社会的痕迹,经历过封建残余的侵袭,干的是伟大的社会主义。短短几十年的生命历程,见证了松滋新江口的翻天覆地的变迁。真可谓百年人生,千年穿越。不得不说,我们生命厚重无比,厚重到无法用年轮去衡量。正如电影《康熙王朝》中所唱的“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呵呵,这显然有点难度,也许未来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科技的发展,人的极限寿命会越来越久。至少现在我还缺乏这么奢侈的人生预算,碰碰运气吧。哈哈……

  这篇杂乱无章的文字,仅记录自己儿时对新江口的一些记忆片段,叙述当年小屁孩儿在河街的那点事儿,不必求全,也不必求同,聊表自己对故乡“划子咀”的一片至深的情愫。但愿也能勾起您对小时候的一些回忆。有待老同学、老街坊、老邻居们斧正。若有机会本人愿参与讨论和回忆,对文中有误之处予以更正,对具体内容予以填充。也希望能有怀旧的老朋友能和“拙人”一道记住乡愁,写出你的乡情,共同记录家乡一段真实的历史变迁,把自己对故乡的记忆溶入文字中,使自己和后人不忘记这段历史,以激励子孙后代,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生苦短,虚晃百年。人生在世,得世人恩,还万人情,写一篇《记住乡愁》文章留待后人评与说。

 

  (作者简介:汪洪波,笔名:楚天山水。男,汉族,大专,中共党员、中国银行职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省级以上报刊及互联网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创作的网络小说《岁月如歌》被100多家网站转载。出版有《洪波散文集》、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水暖城》及个人传记《东海点滴》等。其中散文《儿时记忆中的老家•西斋》曾获2010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二等奖)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