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旧书店与文化底蕴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04-1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杨向明】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将近15年没怎么逛旧书店了。一来生活工作愈来愈忙碌,实在没有勇气和心情花上半天去逛旧书店。二来旧书店一年比一年少,自己喜欢的几家,要么关门了,要么只卖二手教材。

  上世纪70年代及其以前出生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逛旧书店的经历。我是90年代念的大学,赶上了人文热潮的尾声。校园里边和学校附近共有10多家书店,几乎都经营旧书,至于专门的旧书店都有五六家,有一家颇具规模,打出的招牌叫“旧书城”。

  那个时候,我穷困潦倒,经常只花块把钱吃顿饭,五毛钱素菜加四毛钱米饭再加免费汤,因为生活费稿费都被我拿来买书了。可是,我从来没觉得自己贫穷,相反感觉我是多么富有。

  旧书店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香港学者陈智德喜欢逛旧书店,逛了20多年,直到现在还在逛。他说,在台湾读书时,每天吃饭后就去学校附近几家旧书店走一走,不一定要找什么,只是喜欢去那里,逛完之后就觉得仿佛消化了一些东西。他还说,回到旧书的世界,是回到一种熟悉的世界,现在很难找到这样的一个空间了。

  我把他所说的消化的一些东西理解为空气中漂浮的文化杂粮,把他所说的熟悉的世界理解为精神家园。是的,现在我们很难品尝到那么丰盛的杂粮了,寻找一个悠哉乐哉的精神家园更是难上加难。

  在这个以利益或利润为中心、以功名财富权力论英雄的时代,谁都有权利去追求物质优裕的生活。只是我们不能跑得太快,我们需要歇一歇想一想,真正获得了什么,有没有丢下什么。

  有人或许要问,都什么时代了,还要看旧书,几百年前的书籍都有电子版了。还有人会问,纸质书籍会走向消亡,连货源都没有了,还开什么旧书店。

  感谢这些问题和质疑,它们恰恰证明了旧书和旧书店存在的价值。

  先说说何谓旧书。单从字面意义来看,肯定是已出版好几年的书,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值得传下去。那些肤浅的“快餐读物”即使过了百年,也不过是几张纸而已。当然,旧书也不一定是民国甚至更早时期的珍本,那可归为文物了,其实二三十年前出版的好书就非常不错了。

  的确,新技术越来越发达,掌上阅读体验日益完美。但是,旧书的气质是独有的。这就像线上教育替代不了传统学校教育的氛围、网络社交再发达也比不上面对面交流的亲近。很多形式与载体,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

  有一次,我穿过一家文化事业单位的家属区,看到有户人家把成捆成捆的书当废品处理了,当时又没时间买下来,真是痛心不已,那里面肯定有很多好书。我还担心,这个书香人家的文化香火可能从此就断了。

  现在,旧书来源不多,确实是个大麻烦。连评论家梁文道都感慨,其实香港应该有足够的旧书,但那些书都不知道跑哪里去了。所以,那些还在坚守的旧书店,让人敬佩不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重对旧书的保存与传递。抢救旧书,实际上是在抢救文化。

  买卖旧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交易行为,它还是文化的传承。

  从旧书身上可以看出书的历史,看出时代的变迁,以及文化的演变。不同年代的书,气味是不一样的,这个气味不只是嗅觉感官上的,更是心灵深处的。晚清民国、五十年代、八十年代的书摆在一起,单看封面设计,就能分辨出哪本书是哪个时期的。

  如今图书出版技术十分先进,纸张比以前不知要强多少倍,但论书籍本身,从内容到设计,还是以前的属于上乘之作。记得去年,朋友送给我一本《富兰克林自传》,是一家颇有名头的出版社的新书,中英文对照,我读了几页就没法读下去了,译文语病连篇不说,还有几个明显错误。

  书籍,包括旧书,对文化的重要性,国内不少城市早已意识到了,有的打出“书香城市”的口号。

  10多年前,外界质疑深圳是文化沙漠。有人建议,深圳要修中国最好的图书馆。还有人称,深圳没有旧书店,应该搞一个旧书集市,这样就有文化味了。殊不知,文化味是造不出来的,它要经过几代人薪火相传一步步积淀。如果用钱就能买来文化,那么文化就不值钱了。

  书香城市、书香社会,是需要一个个家庭、一个个社区、一个个单位尤其是一个个市民共同营造的,不是你说花了好几个亿盖了座超级现代的图书馆,在街头搞了几百个图书亭就行了的。

  我们不仅要建设物质形态的地标,更要建设文化意义上的精神地标。地标不一定要高耸,高耸只是一个表现形式而已,真正的地标可以完全抛开外在的东西。比如,北京大学的地标在哪里,你会说博雅塔、图书馆、百年讲堂、三角地,这些答案都对。我还加一个“周末书市”,它在北大西南角宿舍区前的一块空地上,每逢双休开张,书商就地摆摊,数百名学生淘书,是北大蔚为壮观的景象。

  旧书店也应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旧书店比图书馆、书城更具代表性。新书是没有交流的,除了你和作者之外,图书馆里的旧书同样也是没有交流的。但是旧书不一样,旧书上很可能有前一位或几位读书人的批注,而你拥有了旧书的产权,你也可以批注,这样一来,思想开始多维地流动与碰撞,知识的火花就会迸发,而文化传承也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着。可谓“知识在更新,旧书永流传”!

  如果一座城市旧书店多、且都能体面地生存下来,那说明这座城市有文化在传承,这座城市富有文化底蕴。同时,这座城市不浮躁不功利,适合宜居也适合创业。忙忙碌碌是不会产生文化的,忙忙碌碌也产生不了幸福生活。我们不正向往这种闲适优越的生活吗?请让我们从热爱书籍、传递旧书开始。

 

  (写于2013.7.10.)

 

  (作者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支点杂志社副总编辑;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第十一届北京大学财经奖学金项目获得者;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校外研究生导师。)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