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带刀师傅——长篇散文<记住乡愁>之十二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07-0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汪洪波】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当初的带刀铺子(理发店),今天是健康美容养身会所,美容美发、肌肤护理、宫廷御颜、瘦身塑形、形象设计、色彩顾问……是都市人养生、休闲、释压的场所,现为专业美容美发企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老新江口把理发叫作“剃头”。剃头师傅又叫“带刀”,是一门吃饭的手艺,学这门手艺得三年才行。先得帮着师傅铺围布、烧水、递热毛巾开始,然后是剃光头、刮胡子循序渐进。有了这些基本功力,师傅才得让你拿着推子去剪头发的。看倌,也许你要问我:“你喇闷(怎么)搞得咧闷(这么)清楚?瞎编的吧?”呵呵,我的亲娘舅就是个带刀师傅。诸位若不相信,可以去问问我们的六八(二)排的“王保长”,我与他曾经“震惊朝野”的“光头造型”,呵呵,就是出自于我舅舅的“杰作”。

  剃头挑子是带刀师傅的工具。老早有俗话讲所谓,“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是因为当时剃头的挑子都是带刀师傅用扁担挑着的。一头是长方形的柜子,上头布置了一面镜子,是凉的一头,置几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推子、刀、剪子之类的工具。另一头是个洗头架子,里面放一个小火炉,是热的一头,上面放置一个小木盆,水总保持着一定热度。架子顶上横木上可以放置刀布和毛巾。这就是剃头挑子的标准模式。街头巷尾、乡村集镇很常见,闲适时分剃个头、修个面的,然后请带刀师傅掏个耳朵,那也是当年难得的一种享受。但到了现在,这种剃头挑子只能是人们的回忆了。

  随着时代进步,后来新江口成立了理发社。一家是十字街头,另一家是人民副食店斜对面的一家。剃头虽然做的是天下“头等”大事,但这个封建色彩依旧很浓的社会,还是有点看不起这一行。那一年,王丹凤主演的《女理发师》电影就是讽刺批评这种世俗观念的。王丹凤饰演了漂亮的女理发师,我记忆犹新。巨大广告海报就贴在十字街头理发社门口,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隔壁住的文x伯就在十字街理发社上班。理发社有十来张可以放平着的铸铁椅,四面墙壁都布置了化妆镜,还有头顶的日光灯管和大吊扇侍候,在这种环境中理发也算是一种享受。还有两种最原始的烫发工具,一种是用白铁皮特制的碳炉,靠燃烧的热气来吹头用的;另一种就是一种特制火钳,在煤炉子中像烧烙铁一样,烧到一定程度突然用冷水降温后在你头上操作造型,一时青烟四射,冒出一股焦糊味儿。你的美丽未来全在师傅的手上和心里。吹头、烫发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带刀师傅对于火钳、炭炉温度的掌控,既要保证头发在热量下成型或弯曲,又要保障头发不被吹胡、烤焦。

  文x伯是我心目中的偶像,他举手投足都有着“政治家”的风范,也有着民间新闻发言人的素养。新江口的每日要闻,他能绘声绘色、添油加醋、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捕风捉影、夹叙夹议、滚动播报给顾客知晓。当然,还有时事政治,中南海围墙里的那点事就像发生在自家院子里,拉扯国家大政方针如数家珍,那指点江山的气势,还真有点“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好像他与中央领导有什么关系似的。

  文x伯对技术精益求精,把这谋生的手段当做艺术来追求,因人制宜,扬长避短,让你有最佳风采。文革期间不准理“菊花头”,说那是资产阶级的“流氓头”。对爱时髦、追求标新立异的青年,他将你的头理成大背头的式样,临走时他会悄悄地告诉你:“出了理发店,你将头稍稍一梳理,就成了标准的菊花头。”从小就酷劲十足的我,当然是文x伯的老宾主。这个密秘大家都心知肚明,当时都不敢讲,因为这要承担风险的。

  文x伯一年四季生意都特别好,因为他们是大集体单位,实行的是多劳多得制。他有一批长期固定的顾主,有着不一般的信任和默契。宁愿坐在那儿等上一个小时,也得要他理发。他除了手艺好以外,找他理发轻松、快乐,也是一种享受。文x伯生性幽默,擅长说段子,并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到与顾客的闲聊中。他的剃头过程有点像现在“一周立波秀”的味道。他能给你带来快乐。

  “来啦!最近怎么样啊?”别人一进门他就打招呼。瞧瞧,一听这问话,就知道他与这人熟得不能再熟的人了。

  “唉……” 来人一副萎蘼不振的样子,叹了一口气,一屁股坐在铸铁理发椅上。

  于是乎,在电剪嗡嗡的背景音陪衬下,一次零距离的推心置腹的谈心就开始了。虽然别人不知他们所谈的内容,可以推断无非是工作不顺利、领导不待见、儿子不争气、和媳妇子(老婆)吵架了……他好像不是来理发的,而是专程前来向文x伯一诉衷肠的。他要把一个月来积聚在心里的种种不痛快,都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知心地话儿向“组织”说,万言不赘,直把理发店当作了诉苦会的会场。

  半个钟头过去,头已剃好,起身掸去发屑,再一次照照镜子,俨然已容光焕发,与进来时判若两人。文x伯直到把他送至门口,还在安慰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人都能事事都如意呢?中央领导也有烦心事哩,心要放宽点!”

  客人回过头来说:“哦,我这些也就是跟你说说。”这是告诫要保密。

  “那当然,我这人嘴巴紧得很,你就放心吧!”文x伯十分庄严承诺道。

  也奇了怪,刚才进来时一肚子的愁闷,满腹的忧郁一扫而空,走出理发店已然是天高云淡,云散风微。一切都豁然开朗,生活其实还是很美好的。不觉哼起了:“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我们的心儿飞向远方,憧憬那美好的革命理想……”

 

 

  (作者简介:汪洪波,笔名:楚天山水。男,汉族,大专,中共党员、 中国银行职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 会会员,自由撰稿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省级以上报刊及互联网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创作的网络小说《岁月如歌》被一百多家网站转载。出版有《洪波散文集》、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水暖城》、及个人传记《东海点滴》等。其中散文《儿时记忆中的老家西斋》曾获2010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二等奖”)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