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洋油灯——长篇散文<记住乡愁>之十一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07-0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汪洪波】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昨天晚上,我正在电脑上敲击文字,想让《记住乡愁》早日脱稿,好给亲们有一个交待(因为亲们为我点赞,我不好意思)。突然停了电。没有了电,生活霎时停顿下来,一切陷入了瘫痪之中。这是十多年来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个情况。“战备”意识早已淡漠,于是手忙脚乱寻电筒、寻火柴、寻蜡烛,忙得一塌糊涂。终于,在厨房抽屉里找到半截蜡烛点上。看着昏黄的烛光颤抖着晃动着,不由想起了过去没有电的时光……

  记忆中,河街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才通电,以前点的是煤油灯。一种带玻璃灯罩的灯,也就是“美孚灯”。这种灯还具有装饰工艺的美感。它使用棉绳灯芯,灯头用铜皮制成,灯座有铜的瓷的或玻璃的,灯罩则是透明玻璃的。灯头上有一个调节灯芯升降的小齿轮。灯芯下端浸在灯座内,灯座内装着煤油,灯芯会源源不断地把煤油吸上来,用火柴点着露出的灯芯,便可扣上玻璃灯罩。明亮的灯罩可以挡风,不会像其它油灯那样跳动而炫目。我记得家里的客厅兼吃饭间里用的是美孚灯,而灶屋(厨房)里则是一盏用墨水瓶子和铁皮做的简易的灯。美孚灯的灯罩用一段时间就会被熏黑,影响亮度,所以经常要擦洗。灯罩玻璃很薄,擦洗是一件细巧的活,用力不当就会擦破。那可是一桩严重的事故,一般情况下妈是不会要我擦灯罩的。

  文革前,好多商品一般称:洋钉、洋火、洋布、洋油、洋马、洋车、洋胰子(香肥皂)……吃完晚饭后,妈妈从口袋里摸出几分钱对我说:“快去打洋油(煤油),小心把瓶子打破了。”我拿着钱连蹦带跳地跑到副食品商店,看到杜阿姨正在柜台里面。高声喊道:“杜阿姨,我打一斤洋油。”“儿子啊,这里没有洋油。”杜阿姨说完笑咪咪地看着我。丈二和尚摸不到头,我蒙了,这油桶里明明有呀?我指着油桶说:“这儿有呀!”“呵呵,这是煤油。”杜阿姨笑得更厉害了。“哦,我就打煤油!”“这就对了!波儿,以后我们不许叫什么洋油、洋火的,知道了吗?”“谢谢杜阿姨!我知道了。”这是我人生中第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我提着煤油一溜烟地跑回家,高声喊道:“妈,煤油打回来了!”妈没理我,我看她正拿出煤油灯来,先往灯罩里哈口气,然后用软布擦灯罩。我继续说:“妈,杜阿姨说了,以后不许叫洋油,要叫煤油。”“知道了。你快来写作业吧。”我不知道她听清楚没有,反正我以后见洋字的名字,我都不叫了。

  妈把灯罩擦得亮亮的,点燃了把它放在小饭桌上,一阵晚风轻轻地吹过,油烟摇摇晃晃的。夜晚一家人就围着那一盏煤油灯,或做毛笔、或做作业、或做鞋子。有时燃着燃着灯芯起花了,需用剪刀把花掉的灯芯剪去。灯芯短了吃不着油,有煤油的添油,没煤油的就往灯盏里加水,反正油是浮在上面的。那时的家庭里,灯油是一项重要开销。到了晚上,夏天尚可在门口乘凉,而冬天,为了节省灯油,一般人家饭后都是早早地睡觉了。省油不光是经济问题,并且可以引申到人的德行。某人不招人待见,人们说:“这家伙不是省油的灯。”

  早年,新江口谢家渡有个热电厂,最初用户家里是没有电表的,采用的方式叫作“点包灯”。根据每户人家有几个灯头和灯泡的瓦数,固定缴纳电费。一般人家最多用两个灯头,通常都是15瓦的,如果客厅里用上25瓦,就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一般家庭可不能这样奢侈。也有采用“一灯两用”的方式,即两个灯头只能交替着开亮一头,这也是按一个灯头计算的。极少有人家用40瓦灯泡的。为了防止有不自觉的人家偷偷换上瓦数大的灯泡,有一段时间还采用过灯头上贴封条的措施。有一次我出于好奇,猛地拉了一下拉线开关,用力大了一点,把线拉断了,觉得闯了大祸。从此,我再也不敢贸然拉扯开关了。

  电费是问题,灯泡也是问题。那时一个灯泡要四毛钱,灯丝断了舍不得扔掉,而是拿着小心翼翼地转动,设法把断掉的丝重新搭上再用,叫作“碰丝灯泡”。嗨,“碰丝灯泡”还特别亮,但好景不长,没用多长时间,它还是彻底“歇火”了。后来家里装了电表,便按实缴费。但各户分表的合计数总是小于总表,由此产生的差额,要按用电量的比例分摊,称之为“损耗”。这常常引起邻里之间的龃龉。真正的与电力公司直接算账的“一户一表”是近十来年才实现的事。那时,电厂每天按时供电,按时断电(停电)。每天晚上10点半,断电前要拉三声笛:“呜——呜——呜——”听到这声音后得赶快准备煤油灯。

  今天,电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须臾不可离的东西了,停了电照明、电磁炉、微波炉、抽油烟机、烤箱、电热水器、空调、冰箱、电视、电脑,还有手机充电……好啦,不可想象。现在的年轻人更难想象,在没有电的日子,我们是怎样度过的?要知道我们人类在没电的日子里摸索了几千年,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光明。会不会有一天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了,永远没有电了,我们将会又回到黑暗中去?唉,别胡思乱想了,老想一些“老年痴呆”所想的东西,光想一些没用的东西,尽写一些没用的东西。

 

 

  (作者简介:汪洪波,笔名:楚天山水。男,汉族,大专,中共党员、 中国银行职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 会会员,自由撰稿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省级以上报刊及互联网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创作的网络小说《岁月如歌》被一百多家网站转载。出版有《洪波散文集》、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水暖城》、及个人传记《东海点滴》等。其中散文《儿时记忆中的老家西斋》曾获2010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二等奖”)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