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松江茶社——长篇散文<记住乡愁>之十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07-0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汪洪波】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新江口唯一的茶馆,坐落在民主路与共青路交叉处,环境很幽静,茶室很优雅。茶馆的招牌很漂亮,名曰:“松江茶社”。四个大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可能是出自新江口本土书法家的墨宝。松江茶社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所在。茶社虽然很简陋,只有十几张竹拖椅,配有精制的小茶几,但室内挂有多幅字画,提升了茶社的品味。当然,柱子上也不会有“莫谈国事”的字条。

  我家隔壁的陈妈就在茶社上班。她很敬业,整天坐在那张桌子前上班,主管卖茶票和开水票。茶社里还有一个业务,对外供应开水,价格是1分钱一瓶。那时居民们过日子精打细算,会估算一下今天家里的用水,生煤球炉子合不合算。但打开水是常常要排队的,我就常常等得心焦,我一般都是拎着2只热水瓶去打一趟开水的。

  茶社的茶客,白天来自农村的老汉居多。到镇上卖点东西再买点东西,到茶馆里喝喝茶,歇歇脚,聊聊天,或者听听说书,也算是有点奢侈的消费享受了。那时候专门有跑码头的说书人,以此谋生。听书也有一批爱好者,年纪大的居多。买一壶茶,坐在那里慢慢地喝,聚精会神地听。说书人抑扬顿挫的声调,绘声绘色的神情,设置的悬念不断,每每讲到紧要处,气氛顿时凝重,全场听众屏住呼吸。手中的惊堂木“啪”的一响,就“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了,吊足你的胃口,明天还得来。一部演义下来,少说也要十天半个月的。这种时候,喝茶反而不是本意了。总之,经常坐在茶馆店里喝茶的人,说他们是懒汉打击面有点过宽,但一般不会是勤快爱劳动的人。不管是什么理由,大白天的捧着把茶壶,给人的印象总是有点游手好闲。文革了,这些属于封建糟粕,就不可以说了。有一阵子也有说书人讲起了革命故事,《红岩》《赤胆忠心》《暴风骤雨》,但好像听者寥寥无几,后来就没有说书人了,大概是改行了吧?

  听故事是伢(ǎ)们的最爱,躲在下面聚精会神。爱听书的“粉丝”有一大群,我当然是属于“铁杆粉丝”了。说书的人最受我们伢们的爱戴,他就是我们心中知识渊博的文化人。严格地说我学文化是从听书(听故事)开始的。听书也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七侠五义》剧中故事最引人入胜,情节悬念扣人心弦,五鼠侠士忠肝义胆,正反人物鲜活叫绝。事隔半个多世纪了,故事中的人物善恶分明,浩气长存,行侠仗义,气吞山河。这种故事用现在的说法,是弘扬主旋律,属于标准的“正能量”。这些故事情节我仍然记忆犹新。

  每次故事会听得尽兴,散了场总是依依不舍地回家去。路过县工人俱乐部,有时里面还在唱:“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恨,千头万绪涌上了我的心,止不住的心酸泪挂在胸……”

  工人俱乐部内还设有群众文化室,配有脚踏风琴、手风琴、民乐乐器、打击乐器,文艺配合社会主义建设,群众文艺活动特别多。当年街头文艺演出的拥军爱民宣传、赞颂劳动英模、爱国卫生宣传、识字扫盲活动、忆苦思甜教育的活报剧、快板书、三句半、小合唱以及民歌民舞层出不穷。新江口有相当一批的业余文艺爱好者和积极分子,号称“金松滋”的群众文艺节目,多次参加荆州和湖北省的文艺汇演,滚灯舞上北京向中央汇报演出传为佳话。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来岁的孩子,晚上到茶社听故事,白天也做起了卖茶生意,摆起了茶摊子。记得在盛夏暑假期间,晚上在家里烧开一大锅水,倒在一个放着几匹“一匹罐”的大“黄钵”里凉着。第二天,我和大妹妹就到松江餐馆门前摆一个小方桌,搁上几个玻璃杯,一分钱一杯。时不时有在饭馆吃过饭的人、过路人,来咕嘟、咕嘟地喝上两杯解渴。这应该是最便捷的卖茶与喝茶的方式了吧?“生意兴隆”时,一天可以赚上一块多钱哩。也可能你会问:“乐吗?”我只能悄悄地告诉你:“乐,偷着乐!”

  随着“凉茶业务”不断发展,后来,我开始自制“清凉剂”了,其实就是薄荷水。制作方法很简单,用一点薄荷油,兑点糖精和冷开水即成,三分钱一杯。最后由于生意太好,昨天的冷开水不够用了,只有直接用冷水渗兑,同样清凉又解渴。长江的水夏天是浑浊的,就用明矾在水中一阵搅动后,水就清澈了。(没关系,那时的水是可以随便喝的。)殊不知有一次没注意,将一只小小的鱼(松滋人称:“千年花子”)倒进了玻璃杯。被一个穿着整洁的外地人来买“清凉剂”时发现了这个秘密。他笑嘻嘻地问我们:“小朋友,你们这清凉剂是用凉开水兑成的吗?”我信誓旦旦地说:“那当然!”“哦,小朋友,你快来看这杯里,还有一条鱼在杯子里游哩。”“啊?”我仔细一看,果不其然,一条很小的鱼苗在杯中游得正欢哩。从小就能言善辩的我,瞬间满脸通红无言对答,不敢抬头视人。只听咕嘟、咕嘟几声后,没声音了。等我抬起头一看,有三分钱放在小桌上,那个人已走远了……

  沧桑的岁月流年,模糊黯淡了多少记忆。但有些记忆在时光最深的角落里掩藏,注定无法抹去的,依旧固执地锁住那个淡淡的轮廓。

 

 

  (作者简介:汪洪波,笔名:楚天山水。男,汉族,大专,中共党员、 中国银行职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 会会员,自由撰稿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省级以上报刊及互联网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创作的网络小说《岁月如歌》被一百多家网站转载。出版有《洪波散文集》、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水暖城》、及个人传记《东海点滴》等。其中散文《儿时记忆中的老家西斋》曾获2010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二等奖”)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