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笔:另一个角度的鲁迅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1-10-06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王栩】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乐王栩随笔另类鲁迅.jpg


今天——2021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今天纪念先生的人蛮多的,所以就不走那些个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的创作者等程序了。简单点,我就说说另一个角度的鲁迅先生。

作为民国文豪圈当之无愧的“顶流”,就是放到现在,先生吸纳新粉丝的能力依然强劲。上半年一部《觉醒年代》更是给先生吸纳了更多的年轻粉丝,引导这些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主动地去读先生的文章。但由于文字语言和思想较为深邃,读来晦涩难懂。多数学生谈及先生却是流传着这么一段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可这丝毫不影响先生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既然在先生的作品是读不懂他,那就换个角度呗。

先生除了创作,另一大爱好就是“吃”。在先生的日记里(不是狂人日记),“吃”占据了较大的篇幅。譬如在1913年5月2日的日记中有记录“午后得羽太家寄来羊羹一匣,与同人分食大半,下午齿痛”。羊羹是以红豆、栗子等为材料的甜点。而且据说每到发工资的日子,先生会照例去一家法国面包店买40个精致的奶油蛋糕以及去稻香村(北京食品老字号)买点心,诸如沙琪玛、猫耳朵、油麻圆、伦敦糕。他最喜欢吃的是柿霜糖。果真是谁都敌不过甜品的诱惑啊!更加奇特的是先生作为江浙一带人却喜爱吃辣,特别喜爱干嚼辣椒。先生自己说,喜爱吃辣是因为辣椒能暖身解困。夜深人静、天寒地困之时,就把辣椒放进嘴里咀嚼,直到额头冒汗,睡意消退,又可捧书再读。

先生在北平定居时就频繁下馆子,下过的馆子不下百家,有名的就有60几家。来到上海后依然如此。久而久之,先生也算是一个合格的美食家了。

1912年,先生受到蔡元培蔡公的邀请,出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一职。在职期间,先生坚持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这段经历大大提高了先生的审美。1918年,已经接任北大校长的蔡公再次找到先生,请先生为北大设计一款校徽。没错,沿用至今的北大校徽的中心主体正是出自先生之手。校徽中心主体是饱含篆刻风韵的“北大”二字,由三个人形图案组成,象征着学校乃育人之所。可我仔细看,这图案像极了人上身的骨骼,也许先生还有另一种含义,就是希望以北大为代表的中国人都能挺起脊梁。此等设计能力,自然不会浪费。此后,先生开始为自己的文学作品设计封面,例如《呐喊》的最初版封面。

先生在上海时结识了有“文学洛神”之称的萧红,萧红视先生亦师亦友,经常来拜访先生。一日,萧红又去了先生家中做客,穿了一件大红色的上衣。先生看到后说:“你的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都弄得不漂亮了。”

先生在医学界能够泛起涟漪,在文学界更是掀起大风大浪,在时尚界还是一个弄潮儿。如此个人魅力,怎能不爱?

话说回来,人们知晓先生还是出于被他的文字和思想或激怒,或感动,或鼓舞……如杂文《小杂感》中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又如《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中“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正如当代诗人臧克家的诗歌所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作者简介:王栩,毕业于天津理工大学,现就职于湖北省松滋市杂文学会、松滋市东方书院,任职松滋市杂文学会创作部副部长,“东方乐读”微信公众号编辑部主任,系青年杂文家,其杂文《“佛系”与“丧”》荣获第四届“克权杂文奖”二等奖,《中国文化除了“博大精深”还有什么?》获第五届“克权杂文奖”一等奖)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