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母亲会做“湘妃糕”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2-01-20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冯广云】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乐冯广云散文母亲会做“香妃糕”.jpg


孩提时代,最吸引我的美食是吃“十碗”。

我家住在松滋市万家乡洈河边,准确地说是距堤岸三里远的丘陵地段。“十碗”的盛誉响彻洈水流域。然而,能享受“十碗”并不容易,只能在亲戚和乡邻过红白喜事时才有的大餐。“十碗”中最夺目的是鱼糕和漂丸,也是最具魅力的靓丽风景线。父老乡亲很看重鱼糕的品质,特别是婚嫁寿庆一类的红喜事,鱼糕做得好坏决定着主人的运势。这虽然有点唯心,但是这种习俗又不得不遵循,依我憨想,这起码是对祖先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逢年过节,农家小户的餐桌上很难得有嫩生生、香喷喷的鱼糕和漂丸,因为一般家庭没有做这道菜的技术,要请厨子师傅又要受食材和成品数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唯有吃“十碗”,才能一饱口福。但是,那也只能满足口福,“一饱”却不行,因为每位客人只有两块糕和两个鱼丸子的指标。每逢母亲赴宴,她自己舍不得吃,总是把鱼糕和鱼丸子、炸鱼用草纸(又叫烧纸)包好,给我们带回来,然后切成小片,给我们6个兄弟姐妹每人一份。幼小的我们好像尝到人参、燕窝一样欣喜若狂,还得意忘形地向邻居小孩们炫耀。

我的母亲非常聪明,她除栽秧割谷、锄草捡花冲锋在前,还会给孕妇接生,扯草药给乡邻医治小病小疾,十里八乡的人都赞扬她是女能人。她最为拿手的是打鱼糕,简直达到了无师自通的境界。她打鱼糕、做漂丸从来没失过手。她这项绝活得到了长辈们的高度赞扬。每临大年三十,母亲总是把亲手做好的鱼糕和丸子用大碗盛到桌上,还不住地往碗里添加。直到我们吃腻了,她才露出满意的笑容。

据史料记载,鱼糕起源于远古时代舜帝的妃子娥皇,娥皇又叫湘妃。湘妃在跟随舜帝南巡时,来到了今天湖北公安县城北的柳浪湖畔,叫厨师司马弼把鲜鱼去头去尾、去皮去骨,用纯鱼肉剁成肉泥,蒸成鱼糕,味道极其鲜美,“湘妃糕”因此而得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鱼糕又受到了楚庄王的偏爱,也被称为“楚糕”。如今的“湘妃糕”是湖北的八大名菜之一,曾荣获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金奖(《荆州美食谱》语)。

母亲已离世37年。每当看到“湘妃糕”,我仿佛看到了母亲佝偻的背影,那是岁月这把“杀猪刀”对她无情地雕刻而成的。苍白的文字无法表达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只能衷心祝愿她老人家的英灵,在天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做一碗“湘妃糕”,为逝去的亲友们端上一碗亲自做的“漂丸”。

在此,特别祝愿松滋的“十大碗”长盛不衰,席席不离“湘妃糕”。


(此文曾于2021年12月荣获松滋市“十大碗”征文奖)


(作者简介:冯广云,笔名煤军、冯歌,中书协会员、中国当代书法家、现任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松滋市作家协会个私协分会主席。出版有文学作品集《冯广云文集》)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