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悟——《李叔同文集》读后之三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3-01-16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杨德春】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在相关的前两篇文章中,我对李叔同的出家,对弘一大师的修炼,虽褒之不多,但贬之绝无。我知道大师半生青灯黄卷的孤寂,知道他芒鞋竹杖的清苦,尤其尊仰他对佛学的令人瞩目的不朽贡献。对于他与春山淑子诀别时的冷漠,我虽怜悯孤儿寡母之无助,但对法师的发心,却是油然而生崇敬。我感悟到,佛海无边,佛法无量;法师的定力与虔诚,已入庄严圣境,身心早在尘外。

两文之后,我觉得还要说一点什么——


乐杨德春散文悟——李叔同文集读后之三.jpg


如若先生不出家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李叔同冒着生命危险,篆刻“南海康梁是吾师”大印章,以表示对变法的支持和对先哲的崇敬。同年,在上海参加“城南文社”,开始文学创作,以《拟宋玉小言赋》名列文社第一,时年19岁,爱国热血满腔,无畏追随先驱,文学创作,一鸣惊人。这是李叔同融入社会踏上人生征途的黄金起点。从此,他悉心钻研诗词书画、音乐戏剧和金石制作,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曾自述“二十文章惊海内”,在上海文学艺术界初露锋芒。

在社交方面,先生广结名士才媛,见贤思齐。在蔡元培先生主办的南洋公学求学时,结识当时的才子黄炎培、邵力子等人,并成为后来的密友。与袁希濂、许幻园等社会名流结为金兰之交。很多演艺界的名角、台柱,都是李叔同的朋友。更有教书时的众多同仁和弟子,诸如夏丏尊、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人,都与李叔同的创作、生活甚至出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广泛的社会接触和频繁的人际交往,为他的文学和艺术的研究与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可贵的人脉资源。

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先生纵横驰骋,把研究、创作、实践、传承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了杭州、上海人文夜空中一颗耀眼的新星。除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外,还积极结社,办杂志、出报纸,躬任主编。他的文学成就,都是在留学前后和十年的执教生涯中取得的。他出国前,就曾参与京剧《白水滩》《黄霸天》等剧目的演出,在上海名噪一时。在东京时便开始研究戏剧理论,并多次粉墨登场,参与话剧《茶花女》的演出,而且饰演主人公玛格丽特,后来还参演了《黑奴吁天录》等西方戏剧。这是中国话剧演出的第一次尝试,他因此当之无愧是中国话剧演出的第一人。回国后,教书之余,仍参与戏剧活动,组织经常性的票友沙龙和赈灾义演。他在上海创办的“春柳社”,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他被当时人们誉为当代的关汉卿。

总之,先生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除自身学富五车的修养外,皆源于先生丰富的社会生活,源于先生对尘世的深刻认识,以及为民族为大众振臂呐喊的满腔青春热血。


1918年,39岁的李叔同先生,于杭州虎跑寺遁入空门,成了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自出家至圆寂,法师僧腊24年,潜心佛学研究,完成了《金刚三昧经》《地常经》《大乘戒经》等多部经书的著述。此外,还积极参与佛事活动,赴多地寺院讲经,出资印刷经书,整饬佛门清规戒律。先生的后半生,为佛学付出的心血,为佛教作出的宝贵贡献,在中国乃至世界佛学史上,增添了极其亮丽的一页。他是凡人心目中的得道真人,是宗教界人士、特别是佛门僧众心目中,一尊闪光的金身。

可憾,在远离尘世的古刹深院中,先生心中的文学艺术的篝火,再也没有续薪,似乎灰飞烟灭。这位造诣深厚的巨擘,再也没有创作出慷慨激昂、精湛唯美的文学艺术作品,更无超越自我曾经的瑰丽佳作,实实地令人扼腕!


我想,如若先生不出家,始终走在自己独辟的蹊径上,于先生,于社会,将是怎样的情况呢?

也许先生会执鞭几十年,成为德高望重、桃李遍天下的一代名师。以他的才学,会教导出更多如丰子恺似的优秀人物,让他们在各个领域为社会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

也许先生会勤奋笔耕一辈子,呕心沥血,写出更多如《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送别》一样激情奔放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写出更多的如《欧洲文学之概观》似的理论专著,以飨海内外广大读者和丰富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宝库。

也许先生会进行毕生的艺术研究和实践,为弘扬国粹,繁荣社会文化,丰富国人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光辉的业绩。

如若先生不出家,虽少了一位独善其身的佛门高僧,却多了一位光耀海内的文坛巨星,也许先生在他人生旅途上所树立的成就标高,就如泰山北斗。


(作者简介:杨德春,湖北省松滋市街河市镇向上中学退休教师,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松滋市作家协会会员,松滋市东方书院特聘撰稿人,出版有50万字诗文集《红尘过往》)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