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外公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3-08-13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小楼】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外公离开我们一年了。他是去年端午节前一天的凌晨三点远行的,享年95岁。

外公是我妻子的外公,也自然是我的外公。一年来,我时常触景生情想起外公,便随手在纸上匆匆记下几个词、几个句子。可是现在,我怎么也找不到那些纸,记不起我写下的是怎样的往事与感怀。所幸,他的音容笑貌始终清晰地存于我的脑海里。



外公是伟岸的。一米八的个子、宽阔的臂膀、器宇轩昂,这符合很多人对父亲的想象。

第一次见到外公,是在单位旁边的一家小餐馆。我和妻子经过三次约会之后,开始谈婚论嫁。外公外婆带着两位舅舅及舅妈、表妹们,从汉口到武昌,“考察”我这位准外孙女婿。说了什么,已然忘却。只记得外公时不时微笑点头,只记得他走进餐馆包间时,高大魁梧的身材似乎要撞到门框。那年,外公已八十有二,依旧步履生风,铿锵有力。

外公是仁爱的。我和外公很少谈论家庭生活,却有惺惺相惜之感。

有一年酷夏,外公住院,我中午打车去医院看望他。舅舅给他送饭后便回去上班了。病房里只有外公一人。我说,外公,我只有中午才有空来看您,晚上回家还要带孩子。外公说,我知道,你家里家外都要忙,不容易。我说,家里有岳母帮忙,还好。外公说,他们都说你可以什么事都不做,我知道你不容易,你不说,我也知道。外公便说起岳母、舅舅们年少时的故事……

外公是博大的。外公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为铁路事业贡献了大半辈子,他无比渴望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女儿安安三岁时学舞蹈,她时常一本正经地说“我长大了要当模特”。其他亲戚朋友都没听到心里去,唯独外公当真,还慌了神。有一次,他把我拉到一边,小声却特别认真地说:“我不喜欢孩子们当模特、当演员,你得跟安安说,好好学习,长大以后要成为科学家。”他对晚辈的殷切期许何尝不是对国家与民族的深情祝福呢?

外公走了,我少了一位知己,少了一位理解我的人。对我而言,熬夜工作不累,拖地洗碗不累,周末带娃不累,这些都是锻炼和娱乐;累的是,百般付出与良苦用心,最亲的人不理解,心累才叫累!

外公走了,我经常想到他的伟岸、仁爱与博大,以此勉励自己。

去年端午,一大早,我们去了外公家。我在卧室的桌子上看到几张纸,是用夹子夹着的。

有一张纸是武汉制药厂信纸,纸已发黄,那是外公写给他孙女婿刘筱、孙女明丽的信。我看了第一句,“丽娜周岁之际,祝愿孩子优育幸福健康成长成才,成为国家顶尖人才,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丽娜周岁,即20196月,也就是说,这是外公三年前写的。明丽未到,我便把信交给了小舅舅。不知这信是不是外公打的草稿。若是草稿,这是不是外公临终前特意的嘱咐呢?

在一张裁成巴掌大小的白纸上,外公写满了他对外婆的思念。“李友兰老伴:今天是你90岁的华诞日。我们一起走过今天。虽然是阴阳两重天,但在一起感受人鬼情未了。当在十年动乱中,没能受人蛊惑,见异思迁,仍选择最低谷中的我,保存了这个家,就值得我关怀一生。这种情感已刻骨铭心。更重要的是,维护了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人前人后的颜面和人格、尊严,我只想说死者安息、活着安好。在我最后的有生年代中,你是我最敬佩的伴侣,更是孩子们最敬爱的妈妈。”

这段话的最前面,还写了日期:2021-10-28。“保存了这个家”是用蓝墨水的笔加上去的。同样大小的纸片,同样的书信,外公工工整整写了两张。一天24小时144086400秒,每一秒都是思念!



在一张便民超市发票的背面,外公用圆珠笔写了几行字:“一等爱情:爱上陌生人为之死;二等爱情:相爱而不上床;三等爱情:上一次床而止终身相爱;四等爱情:相守一生;五等爱情:随便乱上床。”这出自陈寅恪的五等爱情婚姻论。陈寅恪写的是文言文,颇有韵味,而这个翻译很直白。想必是外公从报刊上看到,抄录下来的。他有剪报的习惯。这份抄录,说明外公是浪漫的。

我很想对外公说,陈寅恪贵为国学大师,他的这个论断却带有男人或文人的幻想,您和外婆哪是四等爱情,分明就是一等爱情,相守一生不离不弃,尤其是在动荡岁月,勇敢地,“像牲口一样活下去”,这比赴死更难啊!

第二天早上,我们赶到汉口殡仪馆,再从殡仪馆赶到郊区的九龙宫陵园。刚入园,暴雨倾盆,雨伞根本挡不住,每个人都淋湿了。工作人员撑着偌大的庭院遮阳伞,冒雨举行骨灰安放仪式,边忙边说:“下雨好,这是老天爷把老人请上了天。”雨,确实是天与地的联系!下雨,又何尝不是外公外婆重逢的仪式呢?

今又端午,我再一次想到卧室书桌上的那几张纸。我相信,这是外公有意为之,他想让我们记住,人一生,该有怎样的志向,该有怎样的博爱,就像外公把墓地选在郊区来告诉我们节俭一样;我相信,这是外公与我的缘分,是我们的又一次谈心,他选择了我,让我用合适的方式,把他的希冀传下去。

今又端午,人们纪念屈原,我怀念外公。我惊奇地发现,外公与屈原,竟然如此相似,一样的伟岸,一样的仁爱,一样的博大。这或许就是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密码。活着,是需要精神的。有了精神,“活”字的前面才有“生”,活着才有了生机、生动,才有永恒的生命。

恍惚间,外公并没有离去,他还在书桌前,一笔一划地写着;恍惚间,外婆也还活着,她坐在书桌旁边的床上望着外公,摇着蒲扇……


(作者资深媒体人)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