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向火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3-11-21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孙昌义】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年就这样悄无声息别离了人们,春天如期而至。正是立春时节,河柳含翠,漫山碧绿。

一个冬天,山里的老人们没有离开过火塘,年轻后生只有在特别寒冷的日子里与家人们一起围塘而坐,向火取暖。


向火,澧县四周的百姓说遮火,北方人则说烤火,只有暖水街人和湖北松滋一带说向火

我原以为向火是暖水街的方言土话,一查《中国词典》才知道,向火一词自唐朝以前就有,而且还是官话,也就是书面用语。唐诗子边向火,镬子里澡浴。向火解释为面对火堆取暖。这一查证,更说明了暖水街的文化有悠久的历史。
俗话说五里不同乡,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暖水街处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说话用语自成体系。一河之隔是湖北,古镇下街北去不到一里,说话是地道的湖北松滋口音,还不到一里就不同音了。往南,翻过南山也就两里地,却又是一口南腔南韵。往北走,说你是湖南人往南去,又说你是湖北人,这就是暖水街人说话的语音魅力。

记得小时候,向火从年尾的十月开始,到来年二月结束,长达四月有余。这种简陋又有点原始的烤火方式在湘北鄂南的暖水街传承千年之久。

入冬,带着呼啸的寒风从洈水河上刮来,一阵阵冰冷刺骨。家家户户便开始垒坑围塘,吊上火钩,挂起鼎锅,早晨起床生火,烧水做饭,一家人围着火塘向火取暖。晚上睡觉前把火好,第二天还可以继续使用。

火塘又称火坑,其型或方或圆,靠着墙面用砖围成一圈,只有湘西苗家的火塘在家里居中而建。火塘中间在房梁上吊一根可以升降的铁钩,用作鼎水、鼎饭、鼎菜的用具,铁钩可以升高也可以降低,十分方便。当年的鼎锅估计现时的年轻人没见到过,早已成文物古进了博物馆。

小时候一家人向火,用鼎锅煮上一锅红薯,个把小时的功夫,满屋飘着红薯甜香,边吃边聊,吃到最后,锅底一层苕糖,甜蜜蜜,粘兮兮,粘得满嘴满脸都是糖。
向火时,鼎锅可以烧饭,也可以烧水洗澡、洗脸。更方便的是炒菜,炒锅放在一个铁架子上,四平八稳。铁架子是一个铁圈上焊接三只或四只铁腿,炒菜、炖菜都方便。入冬后,向火的火塘又有了火房的功能,大部分时候既做饭又向火,两不耽误。

寒冬腊月是山里最冷的季节,阴雨天,西北风带着呜呜的叫声从河面扫进街面,刀似的刮在脸上。古镇长街上很少有人行走,店铺里也很少有客人光顾,人们躲在家里,围坐在火坑四周,一边向火一边闲聊。

山里人向火同湖区与平原区不同,烧的全是木柴。山上伐树后留下的树蔸树枝,整块整块的木材,大段的树枝架在火塘上,大火赤焰,金黄色的火苗不停往上直窜,在静寂的黑夜里照得屋里一片通明。

在我们还只有十二三岁时就上山砍柴。入秋后不久,天慢慢变凉,到了星期天节假日寒假,早早起床,约上几个同学,背好筐子,拿着工具就上山,满世界寻柴火。镇后大山砍柴的人多,不久,山上仅剩下一个个土坑。只好跑到河对岸湖北青坪乡的孙家山葫芦洞一带,越跑越远。清晨出门,天黑回来,一路饥饿,一路辛酸。

为了备足过年向火的柴火,小时候没少挨饿,也没少受累。记得1965年的腊月天,眼看着快要过年,家里的木柴还没备全。一天,我跟着镇里一位叫文天华的大叔去山里买柴。天华叔买了120斤干柴,问我买多少,我说也来120斤。

往家走,沿河岸,先前两里地挑着柴火还勉强跟在天华叔后面,离家还很远,肩头渐渐觉得越来越沉重,两腿也在打颤天华叔早已走出了我的视线,我是走几步歇一肩,歇一会走两步,到最后扁担一挨肩就是一阵钻心的痛。

街上伢子没下过田,没挑过担,120斤柴火到底有多沉,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哪晓得。把柴火扔掉吧,好不容易用钱买来,不扔吧,那真是走一步一行泪,步步艰辛。好不容易才挪到离家还有五里地远的大桥上。眼看天快黑,我大哥赶到了桥头,哥俩才把一担柴火弄回了家。

冬夜,家家户户紧闭大门,一家人围着火坑向火。偶尔有邻居家串门,坐会儿,抽几袋烟,会儿经,怕影响主家休息也是早早就回家了。

最寒冷的雪天,西北风从大门缝隙间往屋里灌,嘶嘶的风声一阵紧似一阵,俗话说针尖大的洞,斗大的风。尽管火坑里的火烧得通红通红,后背依然感觉一阵阵冷风袭来,时不时打一个冷颤。有时候胸前烤得发热,脑门子上还沁出一层汗,可背后还是凉嗖嗖的发冷。

的时候多数是听父亲讲故事。父亲说话慢条斯理,一句话说完要等好一会才能听到第二句,我们听心急,总催他讲快点,可老人家依然不温不火,慢慢道来。说后山道观的来历,讲老道士的法术如何了得,怎么腾云驾雾去澧州过早,怎么样施簸箕功打退土匪。说得玄乎其神,就如他亲临其境一般。父亲的口才并不出众,但他娓娓道来,我们也听得十分过瘾。

后山山坡上是旱地,多红薯,也有苞谷。向火时,烤红薯,烤苞谷是大人和孩子们都乐意干的事。火坑里的火烧得旺旺的,连火灰也是烫,把红薯埋在火灰里面,时不时翻动一下,红薯皮慢慢成焦黄色,然后取出,抖掉火灰,撕开外面一层皮,一股糖醇香味扑面而来。吃火塘里烤的红薯不能心急,先慢慢吃皮,待稍凉一会再吃薯肉,不然又烫口又烫心。烤苞谷最好连苞谷叶子一起包好埋在火灰里,不用多久,就会听到苞谷噼啪噼啪的爆米声,过一会取出,一粒一粒掰着吃,那又是另外一番滋味。小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物资匮缺,向火时什么都烤,烤烤小。洈水河里刁子鱼多,夏天捕捞晒干,向火时,把火钳横放在火上,一条条干刁子放在火钳上,不停翻动,刁子虽说没有油味,可也是一道难得的美食。

火坑熏腊肉可是山里人家的独特风俗。大雪冬至时节杀年猪,而古镇人家以生意谋生,养年猪的人家很少。入冬后便买肉腌制,几天后,将腌肉凉干,挂在火塘上方,连续月余的火塘烟熏,腌肉由白渐渐变成了深色春节时,熏肉透着一层赭红的颜色,散发着一股浓郁的腊肉芳香,是正月里家家都不可或缺的佳肴美味。

山里冬天特别冷,雨雪天多,在家向火取暖的日子也多。因此,山里人向火也就有了许多讲究。柴火不用太干,只有半湿半干的木柴火烧得大,烧得久。向火时要让大人在前小孩子在后,这是教育后辈要懂得礼貌。年三十开始要有一根大树蔸或一根大木头做火种,从大年三十,一直烧到正月十五。

三十除夕,吃过年夜饭,洗完迎新澡,换上新衣服,一家老小围在火塘边,这时火得旺旺的,在微弱的油灯下,红焰的火光把屋里照得红彤彤的特别明亮,也照得全家人满脸红光,这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人旺财旺。

二月春回大地,天一天天暖和起来,火塘拆了,向火也只有等到年后的冬天。


(202112月于长沙)



作者简介孙昌义,湖南澧县暖水街人,曾以暖水街老兵网名发表文章。军旅12年,从业新闻媒体30多年。闲暇之余,多以钓鱼写作为乐,虽无大成,自慰而足。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