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打柴的故事——陈店老家记事之一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3-12-12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王征三】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光阴似箭,人生如梦。一转眼,我已年近花甲,即将步入退休时光,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终于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地看几本书,并写一点东西了。

近期,我将老爸年届90岁时新出版的一本厚重的诗文集《金秋露珠》通读了一遍。其中,许多关于家庭历史的记述,勾起了我对老家的回忆。

我的出生地是松滋陈店镇团山村。当时,叫观岳公社合兴大队。后来几经撤并,更名为荷花冲村,之后,又更名为团山村。

从童年时代朦胧记事,到1982年考上大学后离开,我在老家——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度过了18年快乐时光。

现在,回想起来,已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许多记忆已很模糊,但也有一些记忆比较清晰或深刻,而且,常在我脑海里浮现。我想,应该把这些记忆进行记录、整理。因为它毕竟是我人生童年、少年阶段一段重要的历史啊!是我此生不能忘却的。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下面简述我记忆中关于老家的几点印象,以此,追忆那段已流逝的美好岁月。


打柴的故事


小时候,江南农村儿童常干的活就是寻猪草、捡谷、捡棉花、捡鸡粪拾柴火凡我力所能及的事,我都干过了。但是,所有这些农活中,我的最爱是拾柴火。

在我老家,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有竹园。

我家也不例外。有一片竹园,就在我家门前的东南边。

在大人们的眼里,这片竹园可能很小,也不起眼,但那时,却是我梦中的乐园。

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在读小学。那时,全国各地以阶级斗争为纲,各种主题的政治运动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大人们一年365天“学大寨”,响应号召,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把坡地改平地,荒山变梯田;雨天,也要穿蓑衣、戴斗笠,不分日夜地干;削平了许多小山,填平了不少低堰。但是,全国各地依然物资奇缺。我的老家虽地处江汉平原西南部鱼米之乡,但是,温饱仍然成为人们普遍的问题。现在,我的父辈们都还有忍受饥寒的记忆。

儿童时代的我们,从没见过商品玩具。那时,村里没有通电,更没有电视机、手机和电脑 连手表、收音机、自行车等,都是大人们求之难得的奢侈品。于是,到竹园里去拾柴火,就成了我的最爱。

在那物资生活资料奇缺的年代,农村没有煤、液化气,家家户户烧水、做饭、做菜以及冬天烤火取暖,都是烧柴火,而且,用柴量很大因此,家家户户都缺柴。由于成年人每天要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挣工分,于是,每个家庭的家长便给自己的孩子们安排了拾柴火的任务。

那片生机勃勃的竹园,对少年时代的我具有无穷的吸引力。每天早晨,一觉醒来,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它。放学后或者星期天,很多时候,并不是写作业,而是带着几姊妹,或者邀约邻居伙伴,带着心爱的砍刀、斧头和竹篮,一头钻进那片林子里去拾柴火。

在我的记忆中,那房前屋后的两畦竹园非常宽广,无边无际似的。竹园长年生长着窝竹、水竹、松、梨、棕榈、泡桐树等,还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藤蔓、杂草林子也不茂密,大人特别是小孩,都很容易钻进去繁茂的枝叶遮天蔽日,显得阴森森、凉飕飕的,充满着神秘与诱惑。

进入竹园里面,只见许多从树上掉落下来长短、粗细不一的枯枝,我们直接捡起来、折断,放在竹筐中;一些枯枝和树连在一起,就用随身携带的斧头、砍刀砍下来,折断,装进竹筐。就这样循环往复,坚持不断,每天能拾柴火35筐。一筐装满后,提回家去,倒掉,然后带着空竹筐,又钻进竹园、继续寻找。

我们兄妹四人(包含小芬、小芳和小丹),还有邻居的孩子们,都非常喜爱那片竹园。有时候,一天到晚,就在林子里面钻进钻出,以拾柴火为乐趣,从不觉得辛苦,经常是满载而归。

我们拾柴火的范围,也不限于竹园。有时候,生产队的棉花、芝麻地收割完后,会残存许多棉花和芝麻的根与。我们来到收割后的田地,把这些棉花和芝麻的根与捡回家,晒干以后,特别容易燃烧,是很好的燃料。

拾得的柴火一筐一筐地运回家,堆放在我家大门两旁的屋檐下,一垛一垛,堆得高高的。平时,可用于烧菜做饭;冬天,又可用于烤火取暖。爷爷奶奶看见了,脸上都乐开了花。

炎热的夏天,林外暑气蒸腾,林中清凉静谧因此,我们常在林子里面乘凉。拾柴火之余,便是玩捉迷藏的游戏,常常玩到大人们呼唤我们回家吃晚饭时,才依依不舍地各回各家。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农村各地兴起了梯田改造、退林还耕运动,大量改种经济作物突然间,这片竹园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漫山遍野地种植橙子和于是,竹园变成了果园。

除了经常拾柴火外,小时候,我还多次跟随父亲,到野外去砍柴。

父亲砍柴是一把好手。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我便对他砍柴的技术充满着敬佩。

他来到田埂边坡。只见边坡上生长着一些短小的杂草、树枝,还有扎根在泥土里面的藤蔓,看起来都很不起眼,抓不上手似的但是,父亲用左手抓着那些短小的杂草和树枝,右手用砍刀不停地砍着,一边砍,一边旋转着,一刀一刀,扎实地砍着,刀刀都深入到泥土,将扎在泥土里面的藤蔓根挖出来,再用一些茅草将它裹着。一会儿,左手就收获了一大把柴火,父亲顺手将其放在地面,又继续砍柴。

砍柴时,偶尔还会遇到各种毒蛇,比如土公子、眼镜蛇等。有一次,父亲正在砍柴时,突然,听见草丛里发出“嗖、嗖、嗖”的声音,父亲警觉地说:“有蛇!”我朝父亲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条一米多长的蛇,正惊慌地在田埂边坡的草丛中奔逃。它的头向上面翘着,口里向外吐着信子。老爸说这是条眼镜蛇,毒性很强,若被它咬了,会有生命危险。父亲没有打死这条蛇,只是用砍刀敲打着边坡上的茅草,吓唬着它。于是,我们看着它改变前行的方向,迅速地爬走了,一会儿,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老爸说,只要它不攻击你,尽量不要伤害它,它也是一条生命,而且,每年能吃掉很多老鼠,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好处。

就这样,一天大约能砍一两担柴挑回家。

回头望去,经父亲砍过的田埂边坡,就像是理发师给人剃了光头一样的平滑和整洁。

还有一次,老爸带我到更远的一个地方去砍柴,应该是邻近的丰山村吧。他听人说那里的柴更丰盛。

正在砍柴的时候,被当地负责看管山林的人发现了。那个护林员很凶,老爸的砍刀、扁担和绳子等工具全部没收。后来,父亲跟人家说了很多好话,那人才把砍柴工具归还给我们,并警告说,下次再不要到这里来砍柴了。父亲赶忙承诺:“好!”

如今,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田野山岗,农机奔忙”的理想早已实现;村民们普遍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等厨房电器和新型能源,既方便,又环保。昔日烟熏火燎的土灶台已基本无人问津。“拾柴火”也早已成为历史。


(作者系湖北省松滋市经信局干部)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