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出工的乐趣——陈店老家记事之二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3-12-12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王征三】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上世纪6070年代中期,伟人号召全国“农业学大赛,工业学大庆”,发扬战天斗地、人定胜天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全国各地兴起了人民公社,全体社员一起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那出工时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的火热场面到处可见。

那时,正是我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学习阶段。放学或者假期,我都自觉地参加生产队里的集体劳动。那时,全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农村每个家庭一般都是三四个弟兄姊妹,有的甚至有七八个姊妹。那个年代,农民的子女,必然要参加生产劳动,不存在娇生惯养现象。凡是学生娃,都要自觉不自觉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家庭挣一点点工分,以分担一些家庭的重担。

回想起来,我们学生时代曾经参加的集体劳动主要有:抱谷、捡鸡粪、拾棉花、摘绿豆、除杂草、割谷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也慢慢干一些体力较重的活,比如:挑泥粪、挑秧把、挑草头等总之,凡学生力所能及的农活,我基本上都干过了。但是,所有这些我干过的农活中,印象最深的还是集体打场。

所谓集体打场就是打谷,对稻谷进行脱粒。一般都是在农忙双抢时,既抓紧收割,又抓紧播种,这个时候,是江南农村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

记得那个时候,生产队经常在队部宽阔的场地上打谷。

由于生产队收获的稻谷堆积如山,每次打场的工作量都很大,常常是打了一场又一场。

工作从早上六七“摊场”(将稻谷铺在场地上晒干)开始,常常要干到深夜,有时,甚至是好几个通宵达旦。

每次打谷,队里有好几十个社员同时参加,特别是夜晚,那种挑灯夜战、人声鼎沸、机声隆隆的劳动场面非常热闹和壮观。

唱主角的当然是大人们。有负责“摊场”的,有负责“碾场”(用牛或拖拉机拉着花岗岩石磙碾压稻谷)的(后来,随着科技进步,生产队购买了农机,改成机器脱粒),有负责“翻场”(将稻草和稻谷进行分离)的,最后,将脱粒后的稻谷汇集在一起,堆成一大堆,像小山似的,才算大功告成。总之,分工明确,井然有序。

当大人们负责脱粒,并将脱粒后的稻草捆成一捆一捆后,我们一群十几岁的学生娃,推来木板胶轮车,将脱粒后成捆的稻草堆放在车上,把它从脱粒处运送到场地的边缘地带。在那里,生产队安排专人负责,将我们运送过去的成百上千捆稻草堆成垛。只见打场周围,一个个稻草垛,堆得像一座座小山似的。

队干部给我们学生娃安排的这项工作,我们都非常乐意。我们推着木板车在场地上互相追逐、奔跑着,来来往往,乐此不疲。

打谷期间,一般都会安排中场休息。这时候,大人们都要休息一会,在一起喝水、抽旱烟、聊天。我们一群不知疲倦的学生娃们,是最开心的时候,会抓住机会追赶嬉戏,或在打场四周的稻草垛间,玩捉迷藏的游戏。

在那迷宫一样的稻草堆里,我们钻进钻出,滚来滚去,身上沾满了稻草、灰尘,也不觉得痒,更没有觉得累。就好比现在的孩子们在手机、电脑上玩游戏似的,充满着无穷的乐趣。

每次打场的夜晚,生产队会安排参加劳动的全体社员,一起共进晚餐。记得那时,吃的是白米饭,主菜是白鲢鱼。因为生产队有鱼塘,队干部会安排专人打鱼。这也算是对社员辛勤劳动之后,进行一下生活改善吧。

那年月,能够吃大碗白米饭,且管吃饱,而且还有鱼吃,对于每个参加劳动的社员,包括我们学生娃,就是最大的满足。

至于我们参加出工劳动,帮助家里到底挣了多少工分,我们并不知道,也不关心。反正那时,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和我的伙伴们一样,都感到非常开心和快乐。

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包产到户,各家各户都有了自己的责任田。那种全体社员一起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场景便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系湖北省松滋市经信局干部)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