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回老家祭祖——陈店老家记事之五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3-12-12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王征三】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父亲被划成右派23年后,于1979年平反“五七冤案”终获改正在陈店地区几所中学教学10年后,1989年秋,调到松滋四中工作。1990年上半年,父母决定,将老家最后的居所处理掉;之后,母亲离开农村,跟随父亲迁往城镇生活。从此,我们一家人全部离开了陈店老家。

此后,回老家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但是,每年春节和清明,我们一家人,会定期回到老家,祭扫、拜谒先人的陵墓,寄托我们的思念之情。

在老家第一居所前面的山岭,长眠着含辛茹苦抚养我们几姊妹的老太太;南面山岭,安息着倍受我们敬重的婆婆老爹;西北部山岗,安息着我们的老太公。

这里,曾是一片连绵的丘陵地带,形如荷花瓣,故名荷花冲。红日高照白云千载青山拥翠绿水长流林木茂盛芳草遍地,景色宜人,令人流连忘返。小时候,我们常在山里采蘑菇、刨蜈蚣;冬季,我和邻居的伙伴们,翻山越岭,踩着深深的积雪,一起在山上抓野兔。后来,在全国农村梯田改造、退林还耕运动中,这片连绵的山地被整平了,清一色地种植橙子和子,于是,山林变成了果园。

每逢到老家祭祖,便会勾起我对已故四位先人的回忆。

在我的记忆中,农村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男轻女现象。我们四兄妹,因只我一个男孙。所以,我的太公、太太、老爹和婆婆,似乎都格外喜欢我这个男孙。

我的太太,在我的记忆中是朦胧的。当我还是婴儿时,因我是7个月的早产儿,不会吃奶,加上母亲因营养不良,奶水不足,太太常常煮稀饭时,在里面掺一小块肥肉,混合搅匀后,慢慢把它吹冷,然后用小勺子一勺一勺地将我喂养,让我脆弱的生命得以保住。母亲曾多次对我们几姊妹说:“太太的最大功劳就是帮助家庭照看了你们4姊妹。在抚养你们几姊妹时,太太因为裹了脚,常常艰难地迈着两只小脚,背着你们到生产队劳动工地上去喂奶。她去世时,征三9岁多,小丹才4个多月。即使她病重躺在床上了,都还坚持守护着摇篮里的婴儿。她是我们家的功臣。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非常年代里,她饱受屈辱,历尽摧残,但她依然态度和蔼,任劳任怨地帮助家里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为家庭分担了重任。没有她,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所以,你们应该永远记住并感恩你们的太太。

老爹即我的爷爷。我对他最早且朦胧的记忆,是他在田里劳作的时候,常用竹背篓把我背在肩上,做到出工带孙两不误。他没读过一天书。但是,在生产队,他是耕田使牛的能手。一年四季,天天一头牛,在旱地里、泥水田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转圈圈,腿上的青筋暴露。由于他长年浸泡在水里,因此,晚年的他感染了严重的血吸虫病。曾听母亲说,爷爷是个文盲,头脑简单,脾气暴躁,但在我的印象中,他对我一直很好。我在西斋读初中时,他曾搭乘汽车100多华里,给我去送米。那时候,我对老爹的感情很深,感觉特别亲近。有一次,他送米到西斋,电影院正放映黄梅戏天仙配,我带他老人家去看了电影,然后回学生宿舍休息。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们一人一头,我还搂着他的双脚,一起聊天

婆婆对我经常是轻言细语,笑容满面。听几个妹妹说,婆婆喜欢动手打她们,但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来没有打过我。放学或者寒暑假回家,她看见我,总是笑眯眯的,给我做菜,或者炒鸡蛋饭吃,显得特别和蔼可亲。

我的太公,习惯独居生活。主要居住地是天星市河边排灌站旁的一间小屋。后来,迁到河下游临近河滩的一个简陋小屋。以贩卖烟叶、鸡蛋、鸭蛋和鱼类为主,换取零用钱,维持日常生活开支。他有一块小菜园,种植白菜、辣椒、茄子、芝麻、高粱等作物。放学后或节假日期间,我间或到他的独居处去玩。他很高兴,常常特意给我弄些好吃的菜,比如煎几个鸡蛋和鱼。他常常用柴火炉,在底下生起柴火,用顶锅煮米饭,用铁锅炒菜或做鱼火锅。我现在仍然记得,那煮米饭的顶锅和做菜用的铁锅边缘,因长期烟熏火燎,总是黑漆漆的,看起来好像不卫生但是,他做的饭菜却是有滋有味的。分别的时候,他经常要给我几角零用钱。特别是我在荆州读大学期间,他老人家还给我买了一顶蚊帐,并搭乘汽车亲自送到学校。对于一个高龄老人来说,对孙辈有如此的爱心,实在是非常难得,让我终生难忘。

癸卯年清明,风和日丽。我们一家人驱车回到老家,祭扫、拜谒了四位先人的陵墓之后,我写了一首小诗:


清明祭祖艳阳天,

青山绿水忆祖先。

爆竹声声惊飞鸟,

清香炷炷飘云天。

坟前虔诚行大礼,

万语干言付纸钱。

决心继承先辈志,

兴家创业谱新篇。


斯人已逝,生活继续。我们应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秉承先人遗志,不忘根本,教育我们的后人,将先辈的勤劳与奉献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愿四位老人在天国里安息!

癸卯年冬,我和小妹小丹牵头,将陈店几位长者,以及洈水老太的墓碑,进行了一次更换,让字迹更清楚,式样更大方,以寄托我们的哀思,表达我们后辈的孝心。


(完稿于20231127)


(作者系湖北省松滋市经信局干部)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