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母亲的菜园——陈店老家记事之四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3-12-12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王征三】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在我的印象中,老家有一片郁郁葱葱的菜园,让我至今难以忘记。

我们曾先后在陈店两个地方居住过。第一个地方,是在肖家屋场。我的整个小学阶段,是在那里度过的。那时,住的是茅草屋,后来,改成了一半瓦、一半茅草的平房。

1977年,生产队对全队住户进行整体规划,要求我家搬到后山约1公里的地方。这一年,父母举全家之力,做了三间新的瓦屋平房。

在第一个居住地居住时期,屋前屋后是不准随便种菜的,养鸡都不能超过10只。1978年,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政策逐渐宽松,每家才可以种一点自留地。

我家新的居住地,门前有一方很大的堰塘,堰塘边,就是我们自家的责任田。责任田边缘,挖了一方很小的水池,用于蓄水养鱼,以便逢年过节时,可以改善生活。母亲告诉我,在挖鱼池的时候,将挖出来的泥粪填埋在附近责任田边缘,这样就形成了一块小菜地后来,母亲多处寻觅,又看好前面旱地责任田边一块坡地,并将其改造成一块狭长的菜地。于是,我家便有了两块小菜地。

从此,母亲每天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后,就会来到她心爱的菜地,为其松土、播种、施肥、浇水、除草、打农药等等,可以说,这些菜地,流下了母亲许多辛勤的汗水,承载了她太多的希望。她把岁月、汗水和期待,一起奉献给这片她挚爱的土地,而土地也给予了母亲丰厚的回报。

母亲不仅是种田能手,而且是种菜行家。经过她辛勤劳作后,这两方菜地,一年四季,只见白菜、芹菜、土豆、黄瓜、辣椒、茄子等各个季节的青菜,不断更新,一行行,一排排,一茬茬,从不间断,长势喜人,郁郁葱葱;还有修长的豆角,绒毯般的韭菜,肥胖的南瓜,青翠的葱蒜和萝卜等,被母亲一双巧手,妆扮得色彩绚丽,惹人喜爱。它丰富了我家的菜谱,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在前面菜地边缘的坡地,还种植了各种各样的果树,比如桃树、梨树、柑橘、花椒树等等。

1982年,我考上大学,每年寒暑假回家,母亲常常会带我到她的菜地里散步,并向我讲述她种植的各种青菜和果树,眉飞色舞,如数家珍,且很有成就感。她说,这些新栽的果树,三年后就会开花结果,下年计划还栽一些新品种的果树。讲到这些,她脸上充满着乐观知足、骄傲自豪的神情。

有一次,母亲专门带我去看了菜地边缘的竹篱笆。她指着那些生长着枝叶的竹篱笆,压低声音,神秘地对我说:“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时,这些用来作篱笆的竹子都是砍成了一节一节的,没有根,是随意插到泥土中的,后来居然发芽了。你看,现在都长出了绿色的枝叶。这预示着我们家庭将来必定会走上好运、兴旺发达啊!讲到这里,母亲特别叮嘱我,此事一定要保密,千万不要对外讲,只有这样,它才会变成现实。

后来的情况怎么样呢,应该说还真是应验了。

实行责任制后,我家的责任田和菜地都种得非常好,收获的粮食吃不完。母亲很会理家,家里还喂养了一头母猪,仔猪极其好卖,供不应求。1979年,父亲落实了政策,回归文教队伍,任中学教师,有了一份工作和稳定收入。随着改革开放各项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家形势越来越好,我家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我大学毕业后,先在胜利油田参加工作,任工程师;1997年冬,经幺爹王先洪帮忙,通过“人才引进”途径,从山东胜利油田调回故乡,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国家公务员队伍中的一员;三个妹妹分别在沙道观镇粮油厂、松滋棉纺厂、刘家场镇土管所参加工作,全家人的户口都转入了城镇,成为老家全村人羡慕的家庭。现在,最让我感到高兴和骄傲的是,我的父母亲分别是9080岁的高龄了,身体依然健康,生活非常愉快。现在,他们晨昏相处,含饴弄孙,沐浴春光,安度晚年。正如先洪幺爹20年前为老爸70岁生日贺词中所写:“夕阳亮黄昏。”


(作者系湖北省松滋市经信局干部)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