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三个女人的凤阳情结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4-05-14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李公顺】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繁花似锦的春日,笔者到安徽滁州凤阳参加“全国作家走江淮分水岭”采风活动。春日春阳让我们的心情温暖如春,一路的烦恼和疲劳都被春风带走。

我在凤阳被温情撞了一下腰。



到安徽蚌埠的客车早8点准时开车,四十余座只有12位乘客,我们占了一半。这样,坐位票就成了卧铺票。网上购票介绍5个半小时就能到蚌埠,比我们坐高铁的时间差不多,况且高铁还要在曲阜停留一个小时再转车,客车票价格还省一半。

我们就都在卧铺上躺着,有睡着的,也有睡不着的。一个小时客车还在临沂城兜圈子,拉货接人。司机给我们解释,高速公路太挤,普通公路没有车跑,所以咱们就不上高速了去挤了。

想想也是。没有想到的是,司机每一个小县城、每一个乡镇都要去接货送货,还一路上抱怨,飞机、高铁挤掉了客源,他们只能绝地生存了请求我们理解他。

我们理解他,可大家都选择了沉默因为每个人都要赶时间。

终于,10个半小时之后的傍晚时分,我们赶到了安徽蚌埠客运站。还有30公里的路程,到达滁州市的凤阳县城,人们都不淡定了。我说:“师傅,你还是开车把我们直接送到凤阳去吧,每个人再给你加上10元钱。”

师傅面露难色,说:“蚌埠和滁州是两个地市,我要从蚌埠开到凤阳,是要挨罚的。”

师傅一说完,一位带着孩子的女子告诉我们:“你们别着急,跟着我走吧,我就是凤阳城的人中转车票只有4元钱。”

于是,我们一步不落地跟着这位女子前行,又坐上了从蚌埠前往凤阳的小公共汽车。

这时候,我才细细打量这位和我们同时在临沂坐上车的女子。

据女子介绍,他们一家从凤阳来到临沂某市场进行产品营销已经多年,孩子现在临沂上初中,对凤阳老家都有了陌生感。这次趁清明节放假三天,带着回老家给先人们上坟添土,别让他们忘了老家是凤阳,根在凤阳。

这真是一个有心的女子。即使以后他们的根又扎在了临沂,那也是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强而已,多年之后凤阳一旦成了回不去的故乡,别让孩子们忘记祖先在凤阳,他们的祖籍还是凤阳。

“同志,你们该下车了,往前走300米就是帝都大酒店。”女子提醒我们。

我们在感谢之中下了车。

以后如再见面,是称呼老乡还是同志?



328日进驻凤阳帝都大酒店便霓虹闪亮了,来不及洗漱便顺着一条热闹的街道前行,看一看夜色中的凤阳城。两侧服装店最多,其它还有餐饮店、五金店,与临沂的批发市场差不多。看到凤阳新华书店几个大字,我们匆忙闯进去,一楼却是一个餐饮店。店员告诉我们,现在新华书店已经下班了,明天9点再来。

一下子没了心情,肚子便“咕噜噜”地叫了起来。这时候也不能多吃了,就近找了个馄饨店应付了一下肚子。

我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总要在那里买一本或者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当然还要盖上那里的章,以佐证我曾经到过这个地方。第二天一早在酒店吃过早餐,我们便匆忙地赶往新华书店。别看新华书店一楼已经租出去做了快餐店,可二楼逼仄的书店里还是有几本好书。特别是《毛泽东足迹考察记》修订本五卷,300多元眼没眨买下了,我又亲自盖上了凤阳新华书店的章。

提着沉甸甸的书往凤阳鼓楼走去,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回去的路上再去新华书店买书不就可以了吗?

漫步凤阳城,处处都是朱元璋的痕迹。这位要饭娃和放牛娃出身的平民皇帝,坐上明太祖的皇位后,便想着报答凤阳的百姓,试图在凤阳建都。据《中都志》记载,“洪武七年,迁府治于凤凰山之阳,赐名凤阳。”这一野心终因凤阳的地理、交通、经济等诸因素的影响,后在刘伯温的劝导下,六年之后不得不终止了在凤阳的大规模建设,改在南京建都。当年凤阳建都时所保留下的建筑与遗存,如半拉子工程的中都皇城和位于市区的钟、鼓楼,成了如今凤阳人的骄傲和自豪。

钟楼和鼓楼相距三公里。我们在鼓楼广场前合影留念,以示我们到过凤阳。在广场一侧的树荫下,一位86岁的老太太看着我们笑笑,说:“你们是从山东来的吧?”

我说:“是的,我们是山东临沂人。”

“那我们是很近的老乡了,我老家是滕州的。”老人惊喜地说。

“我听你的口音是当地人”我疑惑地问。

“我们是从我爷爷的爷爷那一辈儿来凤阳的。”

粗略一算,他们家大概从清朝末年来凤阳的。难道他们就没听过《凤阳花鼓》那首歌?怎么就留在了凤阳呢?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我问:“你会唱《凤阳花鼓》吗?”

“会,我从小敲着花鼓唱着花鼓调讨过饭。”

老人说,滕州的老家是山地,纯粹靠天吃饭。天旱,他们就只能外出讨饭。当他们的先人来到凤阳,看到一马平川的土地,便决定不走了,凤阳便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是的,谁的故乡不漂泊,哪里的黄土不养人?




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远近红。

当日辛勤皆手植,而今开落任春风。

主人不觉悲华发,野老犹能说醉翁。

谁与援琴亲写取,夜泉声在翠微中。

欧阳修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对散文文体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文章语言简洁流畅,平易自然,为宋代以后散文的发展历程开创了一代文风。我是来到滁州之后才突然想起醉翁亭就在这里,满心想着拜一拜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顺便沾一些灵气,却没能如愿。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去不了醉翁亭,就以欧阳修的诗聊以自慰吧。

事情皆因一个小小的失误,让我们错过了第一天到凤阳小岗村采风的机会。这让我们耿耿于怀。在离滁州市仅30公里的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举行创作采风研讨会之后,因时间关系,我们便匆匆返回140公里之外的凤阳小岗村,以弥补失之交臂的遗憾。

醉翁亭,就留作我们的念想吧。

从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回到凤阳县城已近3点,迅速赶往市区公交车站,上午的一班车已经错过,只有下午4点的一班通往小岗村。上车后,才知道公交车收费用的是当地的收费码,外地人加不上,不能扫码缴费,我们身上也没有现金。

踌躇之际,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女子站了出来:“你们可以加上我的微信号,我替你们缴。我就是小岗村的。”

大喜。同行的孙兄将钱转给了女子。女子说:“转多了6元,你们六人24元即可。”女子执意要再转回,孙兄说你转了我也不收。

女子善解人意地看着我们笑笑。

我们在通往小岗村的牌坊前再次等候公交车。等车的功夫,我们和女子交流,得知她姓杨,在小岗村的高效农业园区工作。村里把土地用来种蘑菇、花卉、葡萄等经济作物,有大规模的家畜养殖场,有招商引资的盼盼工业园,有面粉厂、钢结构厂、装饰材料厂等项目30余个;同时还发展了旅游业,打造了农家乐。如今的小岗村已发展成为“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中国红色旅游基地。“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精神”闻名全国。

坐上直通小岗村的公交车,孙兄再次急着付车费。小杨告诉他:“你别急,还得由我扫码来付。”我们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她为什么看着我们笑。恰好这次是每人一元。我们也都会心地笑了。

当晚,我们在小岗村“大包干饭店”用餐。这个饭店是小岗村18位村民以“托孤”的方式立下生死状,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的第2人关友江的儿子开办的。在小岗村的街道上行走,路两侧的商店和饭店几乎都以大包干儿和红手印来命名。

第二天一早,我们参观了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村里人家、沈浩纪念馆。看着那张按有18名村民鲜红手印的土地承包责任书,不禁深深感叹他们穷则思变的胆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村里人家,有几间茅草屋建造于上个世纪70年代,197812月,那18位村民打破“大锅饭”的举动就是在这里完成的他们绝对没有想到,两年之后会成为推动全国农村改革的措施之一。在沈浩纪念馆,我们知道他是从省直机关下派到小岗村的村官,他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曾因工作出色,而被小岗村群众两次按下红手印,要求他继续担任村庄的带头人;6年多的时间里与家里亲人团聚不足一百天,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按红手印,似乎成了小岗村民真挚情感最朴素的表达形式。

走在小岗村的街道上,我们看到万紫千红的花儿开得正炽。


(作者简介:李公顺,19636月生于山东临沂,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临沂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供职于临沂日报报业集团。曾在《中华散文》《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读者》《美文》《散文百家》《解放军文艺》《绿洲》《山东文学》《湖南文学》等杂志发表小说、散文160余万字,数十篇文章被《散文海外版10年精品选》《散文海外版2022年度精品选》《中学生课外文学读物》《中学生课外美文》等书籍选载,并被当作中学生中考和大学预考分析文章。出版散文集《意象沂蒙山》《有个老家真好》《红色之旅》,编辑文集若干部;荣获首届临沂市政府奖沂蒙文艺奖;散文集《意象沂蒙山》荣获“首届齐鲁散文奖”,长篇散文《一部红色经典的诞生之地》荣获第三届“齐鲁散文奖”;20159月,《意象沂蒙山》一书荣获“孙犁散文奖”;散文《村庄的声音》,入选《2017年度中国随笔佳作》,后被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编辑出版的《1978--2018中国优秀散文选》选入)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