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鲁先生是谁?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的:杨东鲁,作家、杂文家,笔名若鲁、松南子。1957年9月出生于湖北省松滋市洈水河畔,当过农民、生产队会计、农科所技术员、民办教师。1985年走出田埂,成为松滋人民广播电台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招聘的临时工。历任松滋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主任、副台长,松滋市政府研究室科长。1994年调入松滋报社,先后任副社长、总编辑、党组副书记。
这只是杨东鲁先生履历的一部分。不知有没有人注意,他28岁还是临时工,9年之后担任县委机关报总编辑,而他成为正科级干部则更早。这称得上是小城里的传奇。
杨东鲁先生在我心中的“传奇”,不仅仅是人生的跨越。他的即兴演讲,出口成章,总让人醍醐灌顶,这也是“传奇”的一部分。
有一次,春节家庭聚会,杨东鲁先生讲到如何当好一名好家长时说:“我以为,人与人的差距不是权力,不是金钱,不是美丑。差距只有两个字:知识。”
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至上、自媒体短视频疯狂的时代,已经很少有人去思考,该如何静下心来去学习“知识”这回事。董宇辉直播一战成名,引起不小的轰动。他为何走红网络?究其根本,是因为“知识”特别渊博,无论诗词典籍、天文地理,他似乎无所不知。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大家只看到他成名的主角光环,却鲜有探寻董宇辉成名的背后究竟阅读了多少书籍,又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
知识,一部分来自课堂和实践,一部分来自读书。关于读书,杨东鲁先生常说,家里最应该添置的家具,应该是“书架”,而不是买什么“麻将桌”。
我想,多数的经典知识都是来源于书本,而书架也恰好是心灵的一方净土。杨东鲁先生家里、办公室里最醒目的陈设就是书柜。他的儿子买了一套二手房,翻新了两个房间,把原先的书房改造了一下,增加了一整排书柜,又把进门储物间也变成了书房,书架里摆放的全是经典书籍,每天吃完饭,一家人遨游在书海里,画面何其温暖!这令杨东鲁先生欣慰不已。
杨东鲁先生提倡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也鼓励家长陪孩子玩。这个玩不是拿起手机刷些没有营养的短视频,而是陪孩子们运动、做手工、玩耍。
这一点说得特别好。比如,孩子在认真学习,你就不应该拿着手机在一旁玩游戏;孩子喜欢研究天牛,你应该跟他一起上网找资料、线下做实验。只有站在孩子的视角去体会去感受,你才会明白学习的乐趣和问题究竟在哪里。一些家长平时躺在沙发上刷视频,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待到孩子成绩单一下发,又大发雷霆,骂什么难听的话的都有。你自己都不上进,孩子又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呢?
杨东鲁先生说:“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只要孩子努力了,班上60人,他考个第60名,同样应该鼓励,60名倒过来不就是第一名么?只要这样做了,孩子肯定会进步的。”
这是一个值得整个社会特别是学生家长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恨不得每门学科都考100分,但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是第一名,成绩总会有差别的,这些差别,与天分、勤奋、环境等等都有关。分数高的孩子就一定优秀么?分数不高的孩子就一定不优秀么?这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
前几天,我去参加家长会。校长就说起了一件事,有一个孩子学业一直特别优秀,后来顺利成为博士。可是,她30几岁了不恋爱、不结婚,也不社交,父母急得不得了。在此我不否认女孩的优秀。但是,这件事值得我们去深思。教育的目的,除了收获优秀的学业之外,我们是不是更应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除了考出靓丽的分数之外,是不是更应该体验积极丰富的人生和提升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杨东鲁先生的精彩观点,与他的成长不无关系。他从小酷爱读书,经常是一边走路一边看书,有一次因为看书忘形走到水塘里差点淹死,又有一次看书睡着了忘记关煤油灯差点被烧着。夏夜里蚊子特别多,他就把脚泡在水桶里看书。那时候没有钱去买书,他就从大队借来废旧的报纸阅读。村里唯一能快速知道外界信息的就是广播了,他常常认真地倾听和记录,并当起县广播电台的通讯员。他创造全县通讯员“发稿之最”。那个年代对人才极为渴求,县广播电台破格录用他为临时工。他由此开启了精彩逆袭的人生之旅!
杨东鲁先生说,当一名好家长,自己首先要成为榜样。
他以身作则,正是一名好榜样。在我们身边,工作兢兢业业的人不少。但是,退休之后,还像年轻人一样努力的就不多了。杨东鲁先生年轻时,作品已覆盖全国所有主流报刊,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杂文报》等10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歌词、杂文、报告文学4000余件,计200多万字。作品纷纷被《新华文摘》《文摘周报》等转载。退休之后,继续办《松滋杂文》,还创建一家书院,从开网站、写博客、办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新媒体的玩法,一样都没落下。每天六点多钟就到书院“上班”,每天要工作上十多个小时,风雨无阻,即使大年三十也要更新微信公众号。有一次,我在航海时,凌晨5点,我就看到他发来最新的微信公众号文章。
杨东鲁先生常与同辈们分享观点:“儿女们成家了,我们也要摆正角色,当好参谋员、后勤员就行。”他乐于家风建设。每个星期,他都会整理一首古诗,让孙子辈、重孙辈的孩子们去背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目前孩子们已经能背诵几百首古诗。每逢端午、中秋、国庆等佳节,他会组织亲友欢聚一堂,来一个小型的“文化汇”,而春节文艺联欢会就更正式、隆重了,要持续两个多钟头。
你或许会问我,我为何对杨东鲁先生这么熟悉?答案很简单,他是我的舅舅。他一直指引着我的人生方向。当年我高考失利,心灰意冷,打算加入“打工大军”,他得知后激励我必须要上大学,帮我选志愿,还送我去武汉上大学。当时家里穷,报名后,手里已经没有钱了。舅舅直接给我卡里转了几千块的生活费。我视舅舅为偶像,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了一名远洋船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知识确实可以改变命运。梦想人生、奋斗人生,一切皆有可能!
舅舅的诸多作品中,我最喜欢一首诗《三十五岁的自白》。一气呵成,气势如虹!我借用他的诗句作为结尾,祝愿每一位不懈奋斗的人,都拥有美好的人生——“回首身后历经多少坎坷和崎岖,举头眼前依然有磐石与荆棘,何以解忧?唯有奋斗!这就是我的名句。”
(作者系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作家协会会员,从事航海工作,船长)
附:三十五岁自白
作者:杨东鲁
没有宾朋满座,
没有杯盘狼藉,
只有这裸露的诗行,
和心海澎湃的潮汐。
不去追求镶金的戒指,
也不羡慕伟人的名气,
在这多彩的世界上,
我只能属于自己。
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不羞愧,
没有高官厚禄的荣耀不自弃,
唯一计较的是自己足下,
是否留有两行踽踽前行的痕迹。
不去抱怨背影说“不幸”,
风吹日晒雨淋造就我健康的肤肌,
失却是块沉重的磨刀石,
砥砺我变得明亮而犀利。
不为过去的韶华惋惜,
不为未来的时光悲戚,
黄叶飘落还有那伟岸的树干,
何况秋天是个沉甸甸的时季。
爱我的我深深铭记,
恨我的我毫不在意,
爱情依然是我力量的源泉,
我也只能报以事业的蔚藉。
回首身后历经多少坎坷和崎岖,
举头眼前依然有磐石与荆棘,
何以解忧?唯有奋斗!
这就是我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