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童年的记忆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4-06-20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佘生炎】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我们也有快乐的童年。

我们这代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那时虽说条件艰苦些,但始终难以忘怀那一段段天真浪漫的童年故事,也有一个个快乐的六一戴上领巾,唱队歌,唱六月里花儿香……

位于朝天宫的学校离家约两里路程,上学都是和小伙伴们一路玩耍着去的。学校功课也不多,以语文、算术为主,后来又增加了珠算,老师布置家庭作业也少,所以童年生活可谓是无忧无虑。

我父亲中年双目失明,只能在食堂推磨打稻草腰和踏水车挣点工分。母亲不识字,老实,四十多岁,在我眼里母亲很。哥哥大我14岁,他早年当家,很勤苦理事,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是我摭风挡雨的伞。哥哥从小就爱捞鱼他多才多艺,什么都一看就会在乡亲们眼里,他饭量小,力气大,一手网撒得又远又圆,这都是跟爹学会的。有他撑着,所以我什么都不会干。

那时每有学生的家庭都一样,大人从不多过问作业,只有老师才是难过的一道坎。那时候物匮乏为了有一本连环画书,小伙伴抽星期天时也打工,铲马草晒干后卖钱。能买到一两本儿童书就是最大的满足了。小人书你传我,我传你共同分享。有时聚在一起雕刻皮影,也唱花鼓戏背着大人把家里有限的煤油聚在一起,到了晚上,用生产队踏车计时的锣鼓打闹台,一次在横堤建闸的民工们都闻声赶来看热闹(是公社一位姓唐的部长带来的)。我们唱的是《说岳传》里面的斗八锤,也唱穆柯寨,穆桂英和杨忠保的故事……书中的英雄人物让人无尽回味。小儿书有董成瑞黄继光小英雄雨来等等。一代一代英雄的火种在心中传承。

我家算老门老户,那时房子山墙都和别家共用,西边与周家共山墙,东边同堂的四爹一家共墙。三间土瓦房很窄,房子也不深每间隔成两半,堂屋卧室、厨房,冬天还得有火坑屋。

我懂事以来就没见过婆婆,爹那时六十多岁他一生下湖捞鱼为业。爹把船停靠在麻城垱街尾水埠头,水埠头的水把小南海连成一片,这里也是通往白溪桥磨盘的水码头。若去这两地,就在此登船。集结十来人后,船家扬帆起航,无风时船摇开两桨,每驾一桨都要在船上迈一大步再退一步。船在深深的河沟穿行,两旁是茂密的芦苇荡,野鸭在人们的喧哗声里惊飞。一毛钱的船票,船不知迈多少步才能到达白溪桥,而磨盘洲就更远一些了。

那时候,麻城垱是商贸集镇,约三米左右宽度的长街,两边店铺齐全:铁匠铺、染布房、土布机房、米行,绸缎铺杂货店小吃酒馆理发鱼行……应有尽有。鸡冠车推着各色物品来回在街道中间的青石板路上吱吱着响,石板路在车轮下压出深深的。麻城垱还有一段光辉的历史,那就是群英旅社,即湘鄂边区特委交通站这个地方着很多革命先辈为争取民族解放事业流血牺牲努力拼搏的故事,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一代一代童年的快乐与幸福。

爹每天撒网和罩麻罩,早出晚归,都是在小南海下湖。爹每天晚上上岸后,船就停泊在麻城垱下尾,把鱼提到麻城垱交易所,到对面小店喝一杯茶或吃一杯小酒,等鱼卖完后结账回家,湖水好时也带一碗鱼回来。

爹是位很严厉的老人他补网的工具是不准别人动的,钢雕剪刀雕刻皮影又用得上。每次偷玩之后被他发现,总是把我的手指放在剪子里,搞出剪手指的样子。每次吃饭,他总是坐在上席,桌上最好的一碗菜也就是一碗鱼了那是我母亲用稻草灶火熏着眼泪做出来的。一般我夹第一块时,爹没有反应;第二筷子下去的时候,他就总是用一双眼睛瞪着我——因为他还有一杯小酒没喝完。

小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冬天也很长。如没有大雪大雨,大人们兴修水利也不会停下来,只有下大雨大雪,路上结冰的天气,才是大人们休闲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那时穿的棉衣现在的好,也没有现在温暖,但我们不怕冷,堆雪人、打雪仗、在结了冰的水面上滑冰,也不知沉下去的后果。这时,把一年积存下来的劈和树蔸在火坑燃起了火爹穿一件长棉袄,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烟斗,坐在用稻草编织的草窝里抽烟,沙罐茶也冒着浓浓的热气。爹曾念过几年书,也爱看书和讲书,周围的人也爱听他讲书,火坑围得满满的。他从瓦岗寨讲到薛仁贵投军张世贵贪功仁贵白袍白马战功卓著后升为元帅统兵征东征西。薛丁山与樊梨花的曲折姻缘,到铁丘坟,也有狄仁杰用亲子换忠良的悲壮情怀,忠良们为家卫国和心中的国君,自己宁可含受屈,满门抄斩也无怨无悔,一回回破阵的曲折故事,讲的人津津乐道,听的人如痴如醉……时代造就英雄,忠良的故事也激励着后人,如杨家将岳家军等。

说到童年,不得不提到我屋后的一家——小时候的伙伴杨运贵。他母亲生下他时父亲已49岁,小名为四九,后改为神保。他父亲是位精干的小老头,母亲个子大,高嗓门,火热心肠,有时也爱公道直言,在村民中很有威望,也很慈祥。两老把别家的孩子也当自家的孩子看待,所以三三俩俩的小伙伴们是这里的客,其中包括生发和我,这里是小伙伴的乐园。

夏日的白天,我们在运贵家门旁的堰塘玩水摸鱼,晚上用门板搭成床铺,夜间南风吹过水面,水凉风声和帐外嗡嗡的夜蚊声伴着我们入眠,夜幕中莹火虫飞舞闪烁,梦里追思大人们讲的牛郎织女隔天河、月宫白兔伴仙娥。每当雨天,晚上窗外一片漆黑,我们躲在门缝里看蓝色的磷火(我们叫鬼火),变幻无穷,飘飘忽忽,时远时近,看得人毛发竖立,近了赶紧关门。我们每年假都在这里玩耍,运贵父母从不生气,雕皮影唱戏都在这里。春秋冬时,床上也是一堆几个他母亲在灯下纺线,我们在床上打闹她一边纺线,一边讲笑话或故事,伴我们进入甜蜜梦乡。运贵那二间一偏的土墙草房,偏屋为厨房,正屋中间为堂屋,西边为房屋,二个床,老在一个床,我们睡一个床,大布铺盖的舒适度至今未忘那里是我们童年的家园,那里有我们许多的童年故事。

回忆童年,每当插秧农忙时,学校都放假,小伙伴们只穿一条短裤,赤着胳膊洗秧运秧,一身泥巴上岸,吃一碗炒面。当秧苗绿波一片时,大人们又找种旱田的生产队借小麦,一斤麦子一斤米。
短短几十年,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把借米上锅借油借盐借茶叶打入了历史。短短几十年,把那段艰辛历史甩得很遥远,很遥远。

回忆童年,怀念童年,可童年却一去不返

回忆童年,也激励一代后辈珍惜童年,赶超父辈,加快步和祖国一起走向富强之巅!


(写于2022)


(作者简介:佘生炎,1949311日生于湖北省松滋市南海镇麻城垱村。中共党员,小学文化。自幼勤奋好学,尤爱诗歌创作。1970年参军入伍,服役于成都军区某部,历任战士,副班长。1975 年退伍,曾任乡镇企业干部。劳作之余,苦索吟哦,心动所思,笔有所动,常为乡邻编撰春联,有"田园诗人"之称。)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