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十二岁那年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4-07-23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杨艾明】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48年前,1976年我12正值懵懂少年,天真无邪的年代。那时的岁月,异于今天,比我年长的人记忆或许要多一些,尤其是生于40年、50年后的更加刻骨铭心。而我对12岁那年9月的一件大事更是始终萦绕脑际,久久难忘。

家乡人们说,12岁是过童关,每个12岁都是人生的一次转折点。从我个人的生活轨迹来看,其言可信。12岁小学毕业,24岁入党进入所在工作单位的中层干部,24岁为人父亲,36-4812年为当地金融事业奔波于全国,其足迹跑遍全国省、市、自治区,而今即将60岁退休……

但这么多个12岁过去了,唯独没有12岁那年的99日那个时日和10天后的那个时点,以及随后跌宕起伏的时代变迁和延伸累积的时代记忆,是那样的深入人心、那样的难忘怀又是那样的影响久远,无论是对个人、对群体、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全世界,一句话“毛泽东时代结束了”。

这就是那一年标志性的大事件——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这不是我今天的现学现卖,也非记忆中的道听途说,更不是跟风学舌的人云亦云,而是真实的历史事实。

回到12岁那年,我在家乡的新二小(现在的新江口小学)就读,910日那天学校旗杆上降了半旗,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降半旗并知晓了其中含义。清楚记得老师和四五年级的学生们在左臂佩戴黑纱上面还插着白纸做成的花,那些低年级的学生颇为羡慕。到了918日那天下午,所有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居委会居民、在校学生统一组织到松滋一中(现在的贺炳炎中学)所在的中学操场参加追悼大会,那时候叫万人会场会场庄重肃穆,下午三时许,广播里收听来自首都北京的大会实况,大家站立操场听北京的声音。印象最深刻的是时任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华国锋致悼词时的深沉的浓厚的山西方言——“今天我们极其悲痛地哀悼我们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毛泽东主席!”尤其是“领袖”两字念成“领轴”(山西交城方言),时至今日记忆犹新,时不时还学一声。当时会场人们的眼泪像泄闸的大坝奔涌而出,好不容易稍许缓和,可一想到敬爱的毛主席已经不在了,眼泪又哗啦啦流下来。尤其听到这28个字,所有人无不闻之落泪。有人嚎啕大哭,呼天抢地、有人跪地面向北京纹丝不动、有人对着毛主席遗像不停磕头。现场人们由于无法控制情绪悲痛过度加上气温高,有的人晕倒了,还有人晕死过去的,赶紧送医院抢救我丝毫不怀疑这是真实性——总之,人民对毛主席的敬爱与敬仰和老人家去世的悲痛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后来几天,我从报纸书刊上看到了很多悼念毛主席,怀念毛主席、纪念毛主席丰功伟绩的文章、生平图片、唁电。我从《人民日报》上读到了毛主席的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豪迈诗词;从《光明日报》上阅读了叶剑英元帅的“攻城不坚、功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的歌颂科学春天的诗句;从《参考消息》上读到联合国、友好国家和领导人对毛主席的唁电;从《湖北日报》上读到了毛主席在建党初期回韶山建立的第一个农村支部,带领全家一起革命的峥嵘岁月;——这也是我至今对时政和文史感兴趣并积累一点文字基础的启蒙。我特别感谢那个时代。

12岁那年是共和国的历史拐点。所有人在迷茫、不安和惶恐之中所有人抱着对未来的期许,期待着新的舵手带领人们奔向更加光明的未来启航。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间的推移,毛泽东时代距离我们愈来愈远,但毛泽东及其思想永远活历经过毛泽东时代的人们心中,即使没有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年轻人以及后来人,也开始唤醒对毛泽东时代和毛泽东思想的记忆和研究。从主流看,《党章》总纲载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从小的范围看,每年临近毛主席忌日和诞生日各大平台、自媒体、微信群、抖音都有缅怀毛主席、纪念毛主席、歌颂毛主席、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文章、图片,甚至包含美国等西方国家知名人士也在赞颂毛泽东伟绩、研究毛泽东思想、怀念毛泽东时代。

又快到七一建党日了,作为老百姓的我以此短文缅怀开国领袖和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并唱那个时代最流行的一句歌词“伟大的舵手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作者简介:杨艾明,系 湖北省松滋农业银行退休干部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